



我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被吸引的,这本书的“作为”两个字都做了浮雕的处理,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很高级,很用心哦
看完本书的标题,就知道作者詹姆斯·凯瑞的观点是“将传播看做是一种文化”,下面我就以自己最喜欢的三章内容,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第一章是凯瑞在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思想,也是贝雷尔森宣布传播学已死之后的一大里程碑。凯瑞打破了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传统的研究方向,认为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并指出传播学领域之前做的研究和提出的理论都是将传播视作“传递观”为核心的,要打破传播学现在尴尬的局面,就要对传播的“仪式观”进行探索。
正如凯瑞所描述的:“传播的仪式观并不在于信息的获取,而在于某种戏剧性的行为,在这种戏剧性行为中,读者作为演出的旁观者加入了这一权力纷争的世界。这时,我们面对的不是信息的效果或功能问题,而是(读报行为中)呈现和介入在建构读者的生活与时间中扮演的角色。”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虽然人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在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确认。
第三章中最精彩的地方是作者分析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杜威与李普曼的观点之争,李普曼的观点就是著名的“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两个理论,认为报纸只有将真实世界原原本本的呈现给受众,当个体大脑拥有对外部世界的准确再现时,有效的公众舆论才能存在。而杜威认为李普曼的观点只是将专家们过滤之后的“去政治化的世界”再现给受众,将受众视为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否定了公众的政治角色。因为公众舆论只能在讨论中而且活跃的共同体生活中才能形成,因此新闻除了要告知受众信息,更应该承担起开展文化交谈之中介的角色,也就是如何让受众参与到构建世界的进程中来,而这就和第一章联系起来啦,还是需要作者所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来实现。
第六章是作者通过对美国的两大传播流派进行批判,从而引出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文中有一句话就揭示了我们现在作为学术裁缝的困境:“在先进传播的推动下,知识在进步,但与此同时,获取知识的能力却在退化。我们一直坐等着被告知,被教育,却在理解的各个领域丧失了为自己生产知识的能力。”#2023flag #看书#每日看书打卡
看完本书的标题,就知道作者詹姆斯·凯瑞的观点是“将传播看做是一种文化”,下面我就以自己最喜欢的三章内容,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第一章是凯瑞在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思想,也是贝雷尔森宣布传播学已死之后的一大里程碑。凯瑞打破了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传统的研究方向,认为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并指出传播学领域之前做的研究和提出的理论都是将传播视作“传递观”为核心的,要打破传播学现在尴尬的局面,就要对传播的“仪式观”进行探索。
正如凯瑞所描述的:“传播的仪式观并不在于信息的获取,而在于某种戏剧性的行为,在这种戏剧性行为中,读者作为演出的旁观者加入了这一权力纷争的世界。这时,我们面对的不是信息的效果或功能问题,而是(读报行为中)呈现和介入在建构读者的生活与时间中扮演的角色。”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虽然人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在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确认。
第三章中最精彩的地方是作者分析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杜威与李普曼的观点之争,李普曼的观点就是著名的“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两个理论,认为报纸只有将真实世界原原本本的呈现给受众,当个体大脑拥有对外部世界的准确再现时,有效的公众舆论才能存在。而杜威认为李普曼的观点只是将专家们过滤之后的“去政治化的世界”再现给受众,将受众视为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否定了公众的政治角色。因为公众舆论只能在讨论中而且活跃的共同体生活中才能形成,因此新闻除了要告知受众信息,更应该承担起开展文化交谈之中介的角色,也就是如何让受众参与到构建世界的进程中来,而这就和第一章联系起来啦,还是需要作者所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来实现。
第六章是作者通过对美国的两大传播流派进行批判,从而引出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文中有一句话就揭示了我们现在作为学术裁缝的困境:“在先进传播的推动下,知识在进步,但与此同时,获取知识的能力却在退化。我们一直坐等着被告知,被教育,却在理解的各个领域丧失了为自己生产知识的能力。”#2023flag #看书#每日看书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