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在2024年至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包括:
1. 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着力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电能质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保障。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新型储能等快速发展的实际,制修订并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合理提高新型主体对频率、电压扰动的耐受能力和主动支撑调节能力,加强并网检测,确保涉网性能达标,源网荷储协同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水平。
2. 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一方面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通过有序安排各类电源投产,同步加强送受端网架,提升送端功率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优选一批送出通道,依托先进的发电、调节、控制技术,开展新型交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有效降低配套煤电比例,实现高比例或纯新能源外送。
3. 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组织编制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健全配电网全过程管理,制定修订一批配电网标准,建立配电网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实现与源、荷、储的协调发展。
4. 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度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5. 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实现新能源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探索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提高数据中心绿电占比;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提升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比例。
6. 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应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煤电技术路线,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推动新一代煤电标准建设,重点完善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标准体系。
7.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在用好常规调节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型储能调节能力。针对部分地区短期内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节需求快速提升的实际,科学开展调节能力需求分析,布局一批共享储能电站。
8.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以“两区”(居住区、办公区)、“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为重点,因地制宜布局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扩大高速公路充电网络覆盖范围并加强节假日充电服务保障,有效增加农村地区充电设施。
9. 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结合电力保供、新能源发展等需求,利用当地源荷储资源,建设一批虚拟电厂。
1. 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着力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电能质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保障。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新型储能等快速发展的实际,制修订并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合理提高新型主体对频率、电压扰动的耐受能力和主动支撑调节能力,加强并网检测,确保涉网性能达标,源网荷储协同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水平。
2. 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一方面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通过有序安排各类电源投产,同步加强送受端网架,提升送端功率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优选一批送出通道,依托先进的发电、调节、控制技术,开展新型交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有效降低配套煤电比例,实现高比例或纯新能源外送。
3. 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组织编制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健全配电网全过程管理,制定修订一批配电网标准,建立配电网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实现与源、荷、储的协调发展。
4. 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度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5. 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实现新能源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探索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提高数据中心绿电占比;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提升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比例。
6. 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应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煤电技术路线,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推动新一代煤电标准建设,重点完善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标准体系。
7.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在用好常规调节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型储能调节能力。针对部分地区短期内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节需求快速提升的实际,科学开展调节能力需求分析,布局一批共享储能电站。
8.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以“两区”(居住区、办公区)、“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为重点,因地制宜布局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扩大高速公路充电网络覆盖范围并加强节假日充电服务保障,有效增加农村地区充电设施。
9. 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结合电力保供、新能源发展等需求,利用当地源荷储资源,建设一批虚拟电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