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江船厂,诞生于三线建设的澎湃热潮之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战略布局之下,机械、冶金、化学、电子、能源、兵器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在川渝大地密集落地,三线建设全面铺展。为保障建设进程稳步推进,交通部与四川省双管齐下:一方面全力推进陆路铁路交通建设,打通内陆运输动脉;另一方面依托川渝地区江河密布、水网交织的自然禀赋和悠久的水路运输传统,重点加强航道、港口码头及民用船厂建设,全力扩充川江运输能力。这一时期,不仅东风造船厂、重庆造船厂完成扩建,更新建了宜宾船厂、川江船厂、川江港机厂等一批骨干企业。
港口与船厂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驳船修造产业的坚实支撑。1970年,东风造船厂提出新建驳船修造厂的申请,迅速获得交通部与四川省的联合批准。彼时,东风造船厂已从江北青草坝迁至唐家沱新址,厂区规模虽有扩大,但因承载着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柴油机制造任务,生产负荷与用地空间已达饱和。为此,驳船修造厂开启另行选址之路,最终敲定长寿县晏家公社渡口大队长江畔的周家沱。这里地貌与唐家沱颇为相似,名称中亦含“沱”字,冥冥中形成呼应。工厂建设严格恪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核心原则,结合山地地形巧思布局,实现“依山就势、宿舍上山,不占、少占良田”的建设目标。项目于1970年7月18日正式动工,历经十年匠心营建,于1980年12月竣工投产。建成后的工厂拥有职工千余人,年造船能力达2万吨,年修船量超50艘;工厂配备了极具川江航运适配优势的梳式船台滑道、650吨整体式升船斜架车,以及10个船台位,可同时承接10至15艘船舶的修理作业,为川江运输扩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硬核保障。此后,工厂历经数次名称变更与管理权调整,如今已成为招商局集团旗下的重庆长航川江船业有限公司,仍是川江航运物流枢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川江” 二字早已是重庆长江航运领域的标志性符号,但当时长寿已有一个历史更悠久的“川江厂”:重庆铁合金厂。为区分这座三线建设时期新建的船厂,人们便习惯性称其为 “川驳”,这一俗称也成为一代人对那段建设岁月的特殊记忆。
#重庆#扫街#CityWalk#怀旧#摄影#老厂
港口与船厂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驳船修造产业的坚实支撑。1970年,东风造船厂提出新建驳船修造厂的申请,迅速获得交通部与四川省的联合批准。彼时,东风造船厂已从江北青草坝迁至唐家沱新址,厂区规模虽有扩大,但因承载着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柴油机制造任务,生产负荷与用地空间已达饱和。为此,驳船修造厂开启另行选址之路,最终敲定长寿县晏家公社渡口大队长江畔的周家沱。这里地貌与唐家沱颇为相似,名称中亦含“沱”字,冥冥中形成呼应。工厂建设严格恪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核心原则,结合山地地形巧思布局,实现“依山就势、宿舍上山,不占、少占良田”的建设目标。项目于1970年7月18日正式动工,历经十年匠心营建,于1980年12月竣工投产。建成后的工厂拥有职工千余人,年造船能力达2万吨,年修船量超50艘;工厂配备了极具川江航运适配优势的梳式船台滑道、650吨整体式升船斜架车,以及10个船台位,可同时承接10至15艘船舶的修理作业,为川江运输扩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硬核保障。此后,工厂历经数次名称变更与管理权调整,如今已成为招商局集团旗下的重庆长航川江船业有限公司,仍是川江航运物流枢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川江” 二字早已是重庆长江航运领域的标志性符号,但当时长寿已有一个历史更悠久的“川江厂”:重庆铁合金厂。为区分这座三线建设时期新建的船厂,人们便习惯性称其为 “川驳”,这一俗称也成为一代人对那段建设岁月的特殊记忆。
#重庆#扫街#CityWalk#怀旧#摄影#老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