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层:数字中枢层——虚拟电厂的“大脑与神经”,连接与决策
逻辑图的中间部分,是虚拟电厂的“核心中枢”,也是它区别于传统能源系统的关键。如果说资源聚合层是“手脚”,这里就是“大脑与神经”,由“通信网络”和“智能平台”两部分组成,负责完成“数据上传”与“指令下发”的双向闭环:
1. 通信网络:“无延迟传输”的神经纤维
图中用不同颜色标注了三类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5G-Advanced负责连接分散的充电桩、居民负荷(广覆盖、低时延,时延≤10ms);工业以太网用于工业园区内的设备互联(高可靠、大带宽,故障恢复时间<500ms);光纤作为骨干网,承担跨区域数据传输(单链路带宽≥10Gbps,无中继传输40km)。
通过这种“混合组网”模式,资源层的实时数据(如光伏出力、空调负荷)能在1秒内传至智能平台,平台的调度指令也能精准下发至每一台设备,确保“指令下得去、数据上得来”。
2. 智能平台:“精准决策”的智慧大脑
这是虚拟电厂的“核心算力中心”,图中拆解为三大功能模块,共同完成“感知-预测-调度”的全流程:
一是数据感知模块,实时采集资源层的运行数据(如光伏电流电压、储能SOC剩余容量、负荷功率),并与电网侧数据(如节点电压、频率)、气象数据(如光照、风速)融合,形成“全景数据视图”;
二是AI预测模块,通过LSTM神经网络预测未来15分钟至24小时的光伏/风电出力、用户负荷变化,预测精度达92%以上——比如提前预判次日午后光伏出力高峰,为储能充电计划提供依据;
三是优化调度模块,基于预测结果与市场信号(如现货电价、调峰补贴),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将总调节指令分解至单个资源:比如电网需要削减10MW负荷时,系统会自动计算“哪几家工厂的可中断负荷停机成本最低、哪片区域的空调调节影响最小”,在1秒内生成差异化调度方案。
逻辑图的中间部分,是虚拟电厂的“核心中枢”,也是它区别于传统能源系统的关键。如果说资源聚合层是“手脚”,这里就是“大脑与神经”,由“通信网络”和“智能平台”两部分组成,负责完成“数据上传”与“指令下发”的双向闭环:
1. 通信网络:“无延迟传输”的神经纤维
图中用不同颜色标注了三类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5G-Advanced负责连接分散的充电桩、居民负荷(广覆盖、低时延,时延≤10ms);工业以太网用于工业园区内的设备互联(高可靠、大带宽,故障恢复时间<500ms);光纤作为骨干网,承担跨区域数据传输(单链路带宽≥10Gbps,无中继传输40km)。
通过这种“混合组网”模式,资源层的实时数据(如光伏出力、空调负荷)能在1秒内传至智能平台,平台的调度指令也能精准下发至每一台设备,确保“指令下得去、数据上得来”。
2. 智能平台:“精准决策”的智慧大脑
这是虚拟电厂的“核心算力中心”,图中拆解为三大功能模块,共同完成“感知-预测-调度”的全流程:
一是数据感知模块,实时采集资源层的运行数据(如光伏电流电压、储能SOC剩余容量、负荷功率),并与电网侧数据(如节点电压、频率)、气象数据(如光照、风速)融合,形成“全景数据视图”;
二是AI预测模块,通过LSTM神经网络预测未来15分钟至24小时的光伏/风电出力、用户负荷变化,预测精度达92%以上——比如提前预判次日午后光伏出力高峰,为储能充电计划提供依据;
三是优化调度模块,基于预测结果与市场信号(如现货电价、调峰补贴),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将总调节指令分解至单个资源:比如电网需要削减10MW负荷时,系统会自动计算“哪几家工厂的可中断负荷停机成本最低、哪片区域的空调调节影响最小”,在1秒内生成差异化调度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