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玫瑰石英外,几乎所有石英品种都含有肉眼可见的包裹体。虽然块状玫瑰石英的颜色是由亚显微包裹体造成的(参见JS Goreva等人,“块状玫瑰石英中的纤维状纳米包裹体:玫瑰色的成因”,《美国矿物学家》,第86卷,第4期,2001年,第466-472页),但这种材料极少含有宏观包裹体(例如,参见2003年夏季刊《国际宝石新闻》,第159-162页)。在2005年的图森宝石展上,一位参展商(FD)展示了一些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罕见玫瑰石英,这些石英含有大量显眼的包裹体,并具有金属光泽(图12)。
这些材料产自伊通加费诺伟晶岩(也称察拉曼加),该伟晶岩位于安齐拉贝以西23公里处,靠近马海扎村。该矿床位于阿纳拉拉瓦伟晶岩矿区,近百年来一直开采星状玫瑰石英和深蓝色海蓝宝石。除了常见的伟晶岩矿物外,该矿床还出产罕见的祖母绿和自然铋。在伟晶岩中发现了几个垂直分布的矿化带,包括玫瑰石英、薄层铌钽氧化物和黑云母层的烟晶,以及含有金属包裹体的玫瑰石英。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期间,开采了约60公斤含金属包裹体的玫瑰石英,但只有一小部分适合切割。
对10颗刻面宝石中的包裹体进行了检查,在放大观察下,这些包裹体呈现金属灰至黑色,形态各异(图13)。它们以平行排列的强拉长晶体出现,有时伴有条纹,厚度约0.5毫米。采用日本电子JSM-5800LV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备Princeton Gamma-Tech能量色散IMIX探测器)对提取的晶体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并对同一样品中多个达表面的包裹体进行化学分析,确认这些包裹体为辉铋矿(Bi₂S₃)。有时这些包裹体还伴随有较小、更等轴状的黄至黑色黄铜矿颗粒。XRD分析还提示可能存在与黄铁矿成分相近的铜铋硫盐矿物,这种矿物可能以薄金属针状形态存在于某些样品中。
除了上述包裹体外,玫瑰石英还含有大量细小的无色针状晶体,可能是金红石(参见图13),这些针状晶体沿三个方向呈120°角排列。这些针状晶体显然是切割成球形或凸圆形宝石的样品中出现星光效应的原因。
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伟晶岩刻面石英中发现辉铋矿的报道。此前,辉铋矿曾在含钨矿床和阿尔卑斯型裂隙的石英中被发现(参见J. Hyrsl和G. Niedermayr,《神奇世界:石英中的包裹体》,德国哈尔滕,Bode Verlag出版社,2003年,第48页)搬运自GIA
这些材料产自伊通加费诺伟晶岩(也称察拉曼加),该伟晶岩位于安齐拉贝以西23公里处,靠近马海扎村。该矿床位于阿纳拉拉瓦伟晶岩矿区,近百年来一直开采星状玫瑰石英和深蓝色海蓝宝石。除了常见的伟晶岩矿物外,该矿床还出产罕见的祖母绿和自然铋。在伟晶岩中发现了几个垂直分布的矿化带,包括玫瑰石英、薄层铌钽氧化物和黑云母层的烟晶,以及含有金属包裹体的玫瑰石英。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期间,开采了约60公斤含金属包裹体的玫瑰石英,但只有一小部分适合切割。
对10颗刻面宝石中的包裹体进行了检查,在放大观察下,这些包裹体呈现金属灰至黑色,形态各异(图13)。它们以平行排列的强拉长晶体出现,有时伴有条纹,厚度约0.5毫米。采用日本电子JSM-5800LV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备Princeton Gamma-Tech能量色散IMIX探测器)对提取的晶体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并对同一样品中多个达表面的包裹体进行化学分析,确认这些包裹体为辉铋矿(Bi₂S₃)。有时这些包裹体还伴随有较小、更等轴状的黄至黑色黄铜矿颗粒。XRD分析还提示可能存在与黄铁矿成分相近的铜铋硫盐矿物,这种矿物可能以薄金属针状形态存在于某些样品中。
除了上述包裹体外,玫瑰石英还含有大量细小的无色针状晶体,可能是金红石(参见图13),这些针状晶体沿三个方向呈120°角排列。这些针状晶体显然是切割成球形或凸圆形宝石的样品中出现星光效应的原因。
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伟晶岩刻面石英中发现辉铋矿的报道。此前,辉铋矿曾在含钨矿床和阿尔卑斯型裂隙的石英中被发现(参见J. Hyrsl和G. Niedermayr,《神奇世界:石英中的包裹体》,德国哈尔滕,Bode Verlag出版社,2003年,第48页)搬运自G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