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白酒香型的确立对白酒行业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那么,香型的发展会继续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吗?香型的未来趋势会是什么样?
正象当年“香料战争”因开辟了“大航海时代”,而改变世界格局一样,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整体文明进步,如今,香料的作用早已趋于平淡,已经朝多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成为一个平常的工业品类,另一方面成为了生活美饰品,同时,上好的香料成为了专供特殊阶层消费的奢侈品。
在初级阶段,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改变和确立一种格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格局又会被新的技术、渠道、文化等创新因素打破。
白酒香型在确立初期,确实起到了“酒以类聚”的作用,开辟了一种评酒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酒产业的发展方向,老“四大名酒”因为代表了“四大香型”,确实在一定时期风靡全国,同时也带动了四个香型的快速扩张,以及孕育和繁荣了其他香型的发展。曾经一度,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茅台的高潮,“酱香运动”大干快上,潮起云涌。不能不说,这个时期的“香型运动”为以后茅台酒“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起到了极大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香型不是万能的,当年,五粮液没有“香型鼻祖”称号,没有鲜明的酒体风格优势,没有入围首届“全国评酒会”的“四大名酒”,甚至排不上号。今天却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白酒大王”,业绩位列所有名酒之首。为什么?说明拥有鲜明的“香型风格”是白酒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一个品牌(企业)的成功,一定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
“香型血统高贵论”能不能成立?
白酒能不能以“香型”来区隔和确立消费者的阶层和身份?就像自香料诞生以来,至今,上好稀缺的香料仍然是富贵阶层的专享一样,成为一种高贵的“奢侈品”。
研究认为,这在中国现行环境和体制下很难做到。众所周知,“艺以精为高,物以稀为贵”,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中,恰恰缺少这个基因,
“功利主义至上”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国人擅于人文思想和宏大叙事——“齐家治国平天下”;拙于工艺技术和科技创新——现代科技创新几乎全部来自西方。追求的往往是展示所谓人品德威的、粗线条的“气概精神”。
当前,在白酒行业普遍存在的“以吨位论英雄,以业绩论成败,以政务论引领”的浮躁的功利的大环境下。以“高洁的品格、雄健的精神、卓越的理想、完善的道德、精致的形式”的笔法,潜移默化传达出“香型之贵族精神”,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这有待企业传播策略、技巧,尤其是传播精神的不断提升。
观今日中国,肆意膨胀的“权贵消费”一旦被限制禁令,白酒品牌辛辛苦苦塑造的所谓“高贵形象”,就会在人们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品牌价格和价值的直线下降,这无疑是“品牌精神”的巨大悲剧。
可见,中国“高贵品牌’的塑造仍然任重而道远,离”世界奢侈品”的距离依然还很远。事实上,纵观世界名品,真正成功的高贵品牌,不是“活在权贵心中”,而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白酒的“香型血统高贵论”也应如此,但这要有待时日的积淀。
“香型”和“品牌”关系:谁带动谁?
“香型品类”对消费者的影响没这么简单,消费者是最难伺候的,现代消费者迷恋的是品牌,而非品类。
“洋河•蓝色经典”上市初期尽管成功地诉求了“绵柔型”,口感的差异化诉求,让洋河蓝色经典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但,当“绵柔型”这盘“特色菜”引来“食客”的尝鲜后,洋河并没有停在绵柔型上睡大觉。而是与品牌文化结合起来,发现并独创性的提出了洋河品牌的“蓝色文化”基因,消费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掀起的那场“蓝色风暴”,最怦然心动的还是品牌精神——男人的情怀:“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胸怀”。时至今日,“洋河•蓝色经典”的“绵柔型”已经不重要,消费者甚至早已忘记了,仅仅才10年。
同样,在最初,是“香型评比”让茅台成为了“四大名酒”之一,又在以后的全国掀起的“酱香试点运动”中,助推了茅台的地位。但是,茅台真正的大成境界,却不是香型的功劳,而是国酒的光环和政务营销。
香型是技术工艺和品质风格,或者是品类旗帜和方向,却不是企业目标,最终成功的往往是商业模式。如今,我们可以说,是茅台带动了酱香热,而不是酱香热成就了茅台。但是,谁又能否定,酱香对于茅台成功的巨大贡献和价值意义呢?这可能正是每一个白酒企业面临的“香型困局”和“方向命题”。
事实上,白酒的“品牌”和“香型”的关系,正如“酒店和菜品的关系”:在消费者眼里“香型”就像川菜、鲁菜、粤菜,知道了“狮子头”、“宫保鸡丁”、“蚂蚁上树”等菜名,但对它们属于哪个菜系并不感兴趣,也不想探究。
“原创特色菜”是酒店竞争的手段之一,是打造和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切入点之一,但不是最高竞争手段和元素,随着酒店知名度、规格规模、品牌价值的增加,原创特色菜会逐渐成为“酒店品牌力”的一部分,不再具有主导作用和价值。顾客更看重的是菜品之外的身份、地位、面子、服务等品牌精神层面的消费。
香型传播的两大路线
但是,无论是酒店品牌还是白酒品牌,在营销传播中,内在特色与品牌文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品牌带动香型,香型促进品牌。
所以,在白酒界“茅台”的传播,始终离不开主次两大路径:精神价值为第一诉求:“酿造高品位的生活”,我们称为品牌传播的“主旋律”;品质个性为第二诉求:独特酱香工艺和地理环境,我们称为品牌传播的“次旋律”。
应该谨记的是,这两大路径是一个有机整体和内在的一致性,即两维一体化。研究发现,中国白酒经典的品牌传播案例,都在不自觉中遵循着如下规律:即“品牌”和“产品”的“两维一体化”传播模式,“品牌精神”和“品质个性”二者主次分明,方向明确,和谐诉求,缺一不可,终就经典
比如,江西四特一直作为中国特香型白酒的鼻祖,但是在四特的广告传播中,尤其是在四特东方韵上市以来,其传播的主旋律一直是“世界因我而不同”,并由此在白酒行业塑造了四特独特的、极具个性和时尚色彩的品牌精神;其品牌传播的次旋律则是“中国特香型白酒开创者”,不断强化其“特香鼻祖”行业地位。
“国窖1573”,品牌传播的“主旋律”是“高贵稀缺性的窖池文化”和“穿越历史的厚重感”,塑造一种底蕴深厚、永远恒久、坚持永续的品牌精神;品牌传播的“次旋律”是“中国浓香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强化和彰显了“浓香鼻祖”的品质个性和特色。
郎酒品牌传播的“主旋律”是“神彩飞扬,中国郎”,塑造的是一种“阳光张扬,积极向上”的品牌精神;品牌传播的“次旋律”是“酱香典范”,强化和彰显产品的品质个性和特色。
“五粮液”品牌传播的“主旋律”是“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和“中庸和谐”,也许有些空泛,但追求品牌精神的思路和方向是对的;品牌传播的“次旋律”是产品的“八大优势”,不断强化和彰显产品的品质个性和特色。
我们发现,这一规律也符合世界性大品牌的传播规律,比如,可口可乐、奔驰、人头马、轩尼诗等等。只要按着“品牌精神”和“品质风格”两个思路不断探寻传播,找准诉求方向,就不会有太大的失误。一个品牌有“品牌精神”和无“品牌精神”,消费者微妙的心理感应是不一样的。因为“品牌精神”就是“消费者心灵深处向往或感受到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力量”。
目前,中国的白酒品牌成千上万,香型特色共有11个,产品风格同质化严重、个性特色缺失,能同时找到两大传播点的品牌不多,拥有这两大传播资源的企业也不多。所以,塑造一种让消费者怦然心动的“品牌精神”,彰显品牌文化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便成为多数品牌传播的明智和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