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2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具体工作任务包含:确定并公开年度名录、组织制订2023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开展月度信息化存证、组织报送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组织开展年度排放报告核查、强化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开展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评估等七大工作任务。
另外根据《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指示:切实做好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经费保障、加强能力建设、启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
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其中提到,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3、两部门:重点用能单位、排放单位应当配备能源资源、碳排放相关计量器具
2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鼓励企业加强能源资源计量和低碳计量。强化用能用水单位的能源、水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组织开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持续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研究建立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制度。支持企业参与低碳、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计量技术研发。

4、《山西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2月7日,《山西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对外发布。方案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
减污降碳将突出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为此,山西省将实施12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点工程,包括:全面关停退出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以及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的其他焦炉;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城市建成区及周边20千米范围内的钢铁、焦化企业率先实施深度治理等。
方案明确,省内各市要结合各自产业特点,至少选择10家重点企业进行减污降碳试点。到2025年,全省要力争推动100家以上重点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打造“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


1、中国首个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发布
2月9日,我国首个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在北京发布,这也是全球首个针对汽车全产业链的碳足迹信息公示平台。该平台旨在完善中国汽车碳数据,推动碳数据国际互认,跑赢以“碳排放”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赛道。
这一平台的上线,将对汽车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覆盖国内5000余款乘用车以及零部件、车用材料三大类产品的碳排放数据,包含碳足迹、碳减排量、碳标签等10多项数据信息,支持碳足迹信息检索、下载、统计分析、减排历史信息获取等,面向政府部门、国内外研究机构及高校、金融机构、媒体等对象进行开放。
2、国内首个零碳工厂评价披露平台来了
2月6日,中国节能协会发布了《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其中提出,要建立国内首个零碳工厂评价和披露平台,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打造中国零碳高地。
零碳工厂评价工作小组对零碳工厂评价和披露的推进方向进行了如下规划:
第一,2月底前将在协会官网搭建零碳工厂评价和披露专栏模块,通过第三方评价和经过零碳工厂工作小组审核的申报主体,将获得中国节能协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认可的评价合格证书,并官网公示,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对接政府、金融机构,以便获得绿色投资优惠政策;
第二,广泛征集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参与,并对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资质予以审查,符合资质条件的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将由中国节能协会授权开展评价认证工作;工作小组对第三方机构的评价过程及结果予以监督。中国节能协会将牵头组织认证机构的准入申请、审核、培训等工作;
第三,中国节能协会联合各服务机构与低碳领先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智能碳管理方案,包括碳监测、减排、抵消等,助工厂更经济地实现零碳;
第四,目标在2023年联合全国领先企业,打造50家以上零碳工厂,为全球工厂的零碳转型提供先进示范样板。

3、“温室气体排放测量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2月7日上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温室气体排放测量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郑州高新区举行,标志着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合作成立的“温室气体排放测量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开启碳排放的精准计量新时代。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温室气体排放测量联合实验室坐落于郑州高新区双湖科技城核心区域,实验室面积约3000平方米。联合实验室目前拥有国内唯一、全球唯二的大口径烟道流量和烟道流速实验室计量标准装置,装置总体测量能力与美国国家计量院达到同等水平,能够大幅提升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数据质量,起到碳市场“度量衡”的作用,使企业碳排放数据归真。
与此同时将形成以郑州实验室为量值源头辐射全国的烟气流量量值传递体系,提升行业企业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算计量体系,完善城市碳监测评估技术体系,切实提高我国碳监测评估、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监测能力水平,以高质量数据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温室气体排放测量联合实验室

1、全国工商联报告:重点地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近日全国工商联出版《中国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报告对全国10623家民营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积极开展节能降碳行动落实“双碳”目标,重点地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调查显示,约30%的民营工业企业编制过“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相关实施方案,53.5%的高耗能行业的民营企业设立了专门负责节能降碳相关职能部门并积极应用减碳技术。近四成高耗能行业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和节能环保投入稳步提升,同比上升5%及以上。
同时,民营工业企业基本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和风险管理制度,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有八成以上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环境风险防控制度,为深化环境信息披露以及降低环境风险事故危害夯实了基础,展现出民营企业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意识,提升企业现代环境治理水平的责任担当。


2、全球首个硅铁工厂碳捕集试点项目启动
近日,中国中化旗下蓝星埃肯正式启动全球首个硅铁生产冶炼厂碳捕集试点项目。此试点项目是蓝星埃肯合作项目CO₂ HUB Nord中的一部分,CO₂ HUB Nord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验证冶炼厂和其它工业处理气体的技术,为建设工业碳捕集工厂装置做前期准备,并通过开发和验证用于碳捕集的新技术,CO₂ HUB Nord项目将加速CCUS产业链的创新和工业化,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3、多地出台一系列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助力做好碳达峰工作。
近日,广东、河南、四川、广西等多地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碳达峰“施工图”,同时提出一系列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助力做好碳达峰工作。
政策出台有利于促进金融服务体系与碳达峰投资体系的深度结合,加快构建与碳达峰相适应的投融资政策,有利于促进新产品、新能源、新材料在碳达峰过程中的应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投资活力,提高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推进力度,其中包括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
具体来看,2月7日,广东印发的《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研究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规模。高质量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此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用好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建立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碳达峰行动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支持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等形式投资绿色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设立各类绿色低碳科创、产业投资基金。
《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完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


招商蛇口北京产业创新中心
BEIJ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CENTER
作为招商蛇口产业园区事业部打造的全国首家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北京产业创新中心以空间和产业资源为核心抓手,以企业和区域赋能为核心目标,统筹产业生态构建与合作。
依托招商局集团产业+金融的资源优势,北京产业创新中心为城市和企业提供四大服务方向:助力城市升级,区域产业咨询服务;产业生态对接,推介匹配落地项目;组织考察交流,产业项目落地跟踪;企业发展诊断,遴选加速优质项目,是招商蛇口产业园区事业部在京着力打造的产业展示与活动交流、资源聚集与产融联动的战略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