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在这个系列中,你将看到:没有实践结果的空口白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逻辑思维、一切虚无缥缈的推论与猜想。但我仍然想在这篇文章中记录我的思考。一切的起因是一杯Sidecar——我更换了各种网上流传的“好喝”配方,更换了Shake的手法,控制了降温和化水——每一次,都觉得缺一点什么。要么是“酸甜太尖锐”,要么是“水感太重”,要么是“香气不够醇厚”。
我真的没办法做到更好吗?还是我对这杯酒本身的期待太高了呢?失落之余,我喝了一口可乐,打算结束这些令人不愉快的思考。可乐和往常一样清爽可口,酸甜融合。然后,我的思维被唤醒了。这个再平常不过的饮料,平常到中国几亿年轻人每天畅快豪饮,而我们却从来没有重视过它——一个存在了百年,不是由零星几位“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调酒师传承,而是由代表各个时代食品科学巅峰的一群科学家不断的改良的“普通饮料”。也许,我们真的该思考,在味道上,鸡尾酒这个“小儿科”一样的饮料是否一直是形式价值大于实际,亦或是我们都不愿去面对这个问题。
去学习吧,别再被自己的认知束缚了。
“混合酒精饮料”的历史可以追溯近千年,在这期间换了无数名字,概念范围经历了无数次整合,而本质始终没有变。99%的时间里,调酒师们只是不断的探寻新的“风味组合”——而嗅觉仅仅只是味五觉之一。
在Margarita这杯鸡尾酒中,我们已经知道了“龙舌兰蜜(单糖)”和“单一糖浆(蔗糖)”有很大区别。蔗糖甜感的响应时间慢,甜度感知的时间曲线更平稳。单糖的甜度能快速的达到更好的峰值——下降的也更快。那么,所谓的酸甜融合,本质上是否只是酸甜感知曲线的重合程度?
酸(H⁺)直接冲击舌面受体,感知速度是否比甜敏锐?
所谓的“水感”,是否只是触觉在发挥作用?
味蕾在口腔内的分布,会让我们感知不同味道有差别吗?
带着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考,我将开启这一篇章。
同时,我也诚心寻找对此行业有深入了解的前辈,虚心接受指点。
#鸡尾酒 #调酒师#我的小酒馆日记
我真的没办法做到更好吗?还是我对这杯酒本身的期待太高了呢?失落之余,我喝了一口可乐,打算结束这些令人不愉快的思考。可乐和往常一样清爽可口,酸甜融合。然后,我的思维被唤醒了。这个再平常不过的饮料,平常到中国几亿年轻人每天畅快豪饮,而我们却从来没有重视过它——一个存在了百年,不是由零星几位“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调酒师传承,而是由代表各个时代食品科学巅峰的一群科学家不断的改良的“普通饮料”。也许,我们真的该思考,在味道上,鸡尾酒这个“小儿科”一样的饮料是否一直是形式价值大于实际,亦或是我们都不愿去面对这个问题。
去学习吧,别再被自己的认知束缚了。
“混合酒精饮料”的历史可以追溯近千年,在这期间换了无数名字,概念范围经历了无数次整合,而本质始终没有变。99%的时间里,调酒师们只是不断的探寻新的“风味组合”——而嗅觉仅仅只是味五觉之一。
在Margarita这杯鸡尾酒中,我们已经知道了“龙舌兰蜜(单糖)”和“单一糖浆(蔗糖)”有很大区别。蔗糖甜感的响应时间慢,甜度感知的时间曲线更平稳。单糖的甜度能快速的达到更好的峰值——下降的也更快。那么,所谓的酸甜融合,本质上是否只是酸甜感知曲线的重合程度?
酸(H⁺)直接冲击舌面受体,感知速度是否比甜敏锐?
所谓的“水感”,是否只是触觉在发挥作用?
味蕾在口腔内的分布,会让我们感知不同味道有差别吗?
带着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考,我将开启这一篇章。
同时,我也诚心寻找对此行业有深入了解的前辈,虚心接受指点。
#鸡尾酒 #调酒师#我的小酒馆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