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为什么坤沙酒出酒率那么低?

作者:本站编辑      2025-10-18 22:09:29     0
为什么坤沙酒出酒率那么低?

为什么坤沙酒出酒率那么低?

坤沙工艺酿造的酒的出酒率却低得惊人——仅有20%-30%,这意味着每五斤粮食仅能产出一斤左右的酒。
而同为酱香工艺的碎沙酒,出酒率却能高达40%-50%。
01
红缨子糯高粱:这种产于茅台镇周边的小粒高粱,与其他地区的高粱有着本质区别:颗粒坚实、皮厚饱满、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以上,如同一颗颗微型的“定时释放胶囊”,能够经受住坤沙工艺中反复多次的蒸煮和发酵,这种结构特性,直接决定了后续工艺的复杂度和出酒率的低下。普通粳高粱或破碎后的高粱粉,其淀粉分子直接暴露,可在短时间内被充分糖化发酵,这正是碎沙酒出酒率高的关键所在。
02
12987工艺本身就是低出酒率的最佳解释:
1年周期:从重阳下沙到次年八月丢糟,整个生产周期长达一年;
2次投料:首次“下沙”投料50%,第二次“糙沙”投料50%;
9次蒸煮:同一批原料要反复经历九次蒸煮;
8次发酵:每次蒸煮后都要加曲入池发酵;
7次取酒:从第三次蒸煮开始,每次蒸煮后取酒一次。这种循环往复的工艺设计,注定了坤沙酒的低出酒率。每一次蒸煮,都只能提取部分有效成分;每一次取酒,都只能获取特定轮次的基酒。
03
微生物世界: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参与到了这场复杂的转化过程中。高温大曲中的微生物、环境中的独特菌群,共同构成了一张复杂的发酵网络。这些微生物在消耗粮食的同时,并不完全转化为酒精,而是产生各种酸、酯、醇、醛等物质。研究表明,在坤沙酒的八次发酵过程中,约有15%-20%的淀粉被微生物用于自身生长和代谢产香,而非转化为酒精。
04
物理损耗:蒸煮损耗:九次高温蒸煮,每次都会导致部分淀粉糊化后随水流失;挥发损耗:开放式发酵和蒸馏过程中,酒精的自然挥发不可避免;丢弃损耗:七次取酒后,酒糟中仍残留约8%-12%的淀粉无法继续提取;这些看似微小的损耗,在长达一年的生产周期中不断累积,最终显著影响了整体出酒率。有实验数据显示,仅七次取酒过程中的酒精挥发损失,就占总潜在出酒率的5%-8%。
05
风味追求:酿酒师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提前结束取酒过程,或者增加初始用曲量,都可以提高出酒率。但他们更明白,每一次取酒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三、四、五次取酒:产酒量最大、品质最佳,被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取酒:酱香味突出,但焦糊味较重,称为“小回酒”;第七次取酒:出酒率低且糊味重,称为“追糟酒”。如果为了追求出酒率而过度提取,虽能增加产量,却会破坏酒体的平衡与层次。这种对品质的执着,决定了坤沙酒必然选择低出酒率的道路。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