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白酒行业这几年变化很大,近五年销量下降了将近一半。但是价格的增长带动了销售额增长,价格增长主要是全国性名酒带动起来的,所以名酒全国化的复苏非常厉害。那么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区域白酒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而且现在还找不到区域白酒生存的基本模式。这几年我刚好在为一些区域白酒企业提供服务,总结出来了两条成长路径。

02

我把区域白酒企业分为两类:
第一类,我们称为“两缺”区域白酒企业。“两缺”分别是指缺基本队伍、缺经销体系。这样的企业做市场难度比较大,虽然有一定销量,但没市场基础。大部分是以老板为主的直销模式,通常情况下市场在一个县,销量不超过一个亿。
这类企业可能有好酒和酿酒能力,但是做营销找不到抓手,就是因为“两缺”。这类企业经过几十年时间沉淀下来了十几个做直销的业务员,因为有这十几个业务员所以它能活得不错,但是也因为只有这十几个业务员很难发展壮大,所以这类企业在扩大队伍上有很大的难度。除此之外,特别是老板直销的情况下,没有经销体系是非常难做大的,所以营销上通常有好产品,但没有抓手。
第二类,我们称为“四有”白酒企业。第一,有酿酒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酿酒能力是很难持续的;第二,有基础队伍。这个队伍也许不大,但是是对接渠道而不直销,是可以短期快速复制的;第三,有经销体系。有了经销体系就是一个做分销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价格体系是有助于扩张的,而“两缺”白酒企业的直销价格体系是没法扩张的。第四,有基础市场。有市场基础就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销量讲,“四有”企业不一定比“两缺”企业的销量大,但从营销角度讲,两者基础差很大,主要是对后续的成长奠定基础没有。

03

围绕“四有白酒企业”,我们提出了两条营销路径。
路径1:围绕基础市场,摊大饼式滚动发展。它是指在做了一个或多个县之后,尝试做更多的周边县,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滚动发展模式。该路径能够为大多数区域白酒企业所使用。
路径2:“轻模式”全国化。它是指在不用很大的资金投入做品牌,也不用很大的人力投入做渠道的情况下,区域白酒企业如何走向全国。

04

1.拓展战术:围绕核心边缘滚动,拓展新市场
2.操作战术:三三制的市场推动节奏
单店:三轮回单——激活一个店
白酒销售针对两组客人,一组是送礼的和收礼的,如果送礼的和收礼的都认同,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另一组是请客的和被请客的,只要这两组人认同,那么也形成一个闭环。
这种闭环可以在哪里形成呢?单店。白酒销售特别是盒装酒、中档酒的销售,很大程度上在小圈层活下来就行。小圈层单店活下来,往往需要三次激活。第一次叫铺货,第二次叫回单,第三次叫回单。一个门店只要做好了三次回单,就活下来了。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白酒企业,也适合于其它的产品,但是白酒企业尤其适合这么操作。
片区:三波门店推进——激活一个区域
销量:三级阶梯上量——老板圈→宴席圈→流行
此时上量的动作也分为三步。
第一步:个体圈层的动销动作。此时配套的战术动作是不一样的。
第二步:“三宴三会”的动销动作。
第三步:“流行”的千万级销售。当“三宴三会”做到足够数量的时候,就能做到“流行”。“流行”意味着不用主动去推,消费者会主动去找。
例如在一个县里一年做几千场宴席,此时量级就是千万级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市场从几十万级的销量到百万级的销量再到千万级的销量,就形成了三阶段的销量递进。

05

“三三制”操作战术体系如何落实下去?这是关键环节。
1.组织体系
如果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三三制”的拓展,那么企业是不介意在三个月以内做比较大的投入,特别是人员的投入。
此时,无论是区域白酒企业,还是区域内其它行业的企业,都可以采取“两支队伍”模式。一支队伍是高密度的人员进行新市场开发,这种队伍也叫做“别动队”、“突击队”、“飞虎队”。第二支队伍是正常运营的其它队伍。
2.定向激活
3.短时间形成反差
4.形成模式
这个模式其实是模式体系,不是我们简单总结出的几句话,简单的几千字描述可能业务员依旧不会做。形成模式通常的做法是带队伍。人在学,只要带着人到市场上学习3天,就什么都会了。通常情况下3天可以带会1个人,如果3天还没带会,那这个人基本就废了。特别是我们提到的两支队伍,一定是存在模式的。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4条,“三三制”就能够迅速复制了。

06

区域白酒企业营销的第二条路径,叫做“轻模式”全国化。这种模式适合白酒、精酿啤酒、茶等高附加值的品类,例如精酿啤酒企业中的优布劳、泰山原浆,白酒企业中的李渡,就是轻模式的全国化。
关于轻模式全国化的做法,我和营销专家方刚老师做过仔细的复盘,梳理出来以下几条路径:
第一,产品要有特色、高附价值。这是前提条件。低端的光瓶酒全国化有可能,盒装酒中低端区域白酒全国化难度非常大。
第二,B端IP。许多白酒企业打造IP一般指的是C端IP,这类IP传播量通常非常大。B端IP中的B具有特殊的身份,它在生活中的身份是C,但在工作中的身份是B。如果能够在B端形成一个人们认同的IP,方刚老师把它称为“轻模式”全国化的“发动机”。
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但是难度也很大。因为消费者感兴趣是对产品感兴趣,B端感兴趣是对营销模式感兴趣。从某种程度来说,是需要把它操盘成一种营销模式后才可以让B端感兴趣。
第三,终端体验。与其他白酒全国化不一样,区域白酒全国化的渠道是体验渠道。像是优布劳、李渡、泰山原浆,它们都不是在做卖酒的店,而是在做体验店。体验产生认知,而后产生交易。对于区域白酒企业轻模式全国化而言,通过简单的口碑或者媒体传播都不足以让人们形成认同,所以体验就成为了最复杂的认同模式。
终端体验做圈层营销能够在部分人中间形成一个小闭环,而且还会形成一个鄙视链:我在喝你们喝不到的好酒。小范围认同形成高端的鄙视链。
第四,圈层密度。小闭环太小起不了量,就要形成圈层密度。圈层密度就是围绕终端与少量的渠道结合起来,特别是有圈层的渠道。几百个体验店能够在小范围内活下来,就是因为形成了小闭环的密度。没有密度,无法谈量。
第五,破圈,走向流行。IP跨界的核心环节是IP在小范围内先流行,然后破圈进入大范围的大流行。但是轻模式既想量大又怕量大,控制规模也是一件较难的事情。

第一条路径:围绕区域核心市场摊大饼式的滚动发展。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三三制”战术操作体系;第二,确保“三三制”能够短期出效果的组织管理体系。这两个关键点必须有效配合。
第二条路径:特色高端产品轻模式的全国化。在没有大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的情况下走向全国。
这两条路径走通以后,白酒企业无论是围绕区域做大还是走向全国,都可以找到一套方法体系和组织体系。有了方法体系,我们知道怎么干;有了组织体系,我们知道怎么组织人去干。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