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酒在低温下为什么会产生絮状

寒冬时节,粮食酒含量高或者是纯粮食酒非常容易产生絮状物,轻微时出现的是细小如牛毛发的絮丝物;严重时会表现为明显的白色絮状。
“无色透明、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余味净爽”确实是一瓶好酱酒的标配。那浑浊、有白色絮状物的酒是否就代表是差酒呢?结果刚刚相反,低温下浑浊失光、有白色絮状物析出是纯粮酒的典型特征。今天,我们就带您了解一下,酱酒在低温环境下为什么会产生絮状物?
酱酒为什么会遇冷变浑浊?
随着酒体及周边温度的降低,酒中的物质因溶解度变化而析出,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白色浑浊或是柳絮状结品物。特别是瓶装的酱香型白酒,当外界气温变化过大时,这种现象就更容易发生。但当温度回升到10℃以上半小时后,白色浑浊现象或是絮状物就会自动消失。这些絮状物的成分主要是高级脂肪酸乙酯,这些脂类,在遇冷时溶解度下降就会从酒中析出呈现白色絮状形态。这些脂类物质在白酒中占比只有2%,但总的种类却有几百上千种,十分复杂。如果酒里面没有这些脂类成分,白酒就只有味没有香,失去了一大半喝酒的乐趣,而且这些脂类成分会使酒体变得醇厚柔和,更好入口,老酒之所以会越来越醇香,也是因为脂类成分的含量增加。
如何消除絮状物?
虽然酱酒遇冷会产生沉淀是正常现象,但在这样的状态下,酒体并不能呈现出最完美的口感。为了让酒体恢复醇厚迷人的风味,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让酒中的沉淀物消失:
01
将酱酒静置于10度以上的环境中,期间不要频繁晃动酒体。当持续放置一定的时间后,酒体中的白色絮状物便会消失,口感也会逐渐恢复;
02
专业品酒师在品鉴时,室温要求为20-25℃。如果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进行品鉴,那么则可以把酒倒入分酒器后,将分酒器放置于2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中稍作等待,酒体温度会迅速升温,口感也会达到最佳状态。酒中出现的白色沉淀只是结晶不是有害物质,温酒除了使絮状物消失外还可以将酒中残留的甲醇转变成气体蒸发掉。
遵义洪道酒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