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单收购姜农有保障
走进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多名工人打包封箱,叉车不停穿梭,将生姜入库,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公司负责人张贵云介绍,公司已与一百多户来自全州八县市的姜农与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协议规定,亩产达到4000斤以上的,公司按1.2元每斤保底收购、亩产3000斤到 4000斤的,公司按1元每斤保底收购、亩产达不到 3000斤的按0.8元每斤保底收购。
“目前,整个文山州已有2000多家姜农与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即使按订单上的价格收购,农户依然是可以赚钱的。实际上,只要市场价好,农户愿意卖给我们,我们收购的价格都比实际的市场价还要高出一点。”公司董事长张贵云介绍说。
2022年,德厚镇小明湖村村民罗许根就与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当年,他种了30亩的生姜,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生姜高产共采挖了120吨生姜,公司以3元每斤的价格收购。今年,罗许根家扩种到50亩,销售收入约70万,刨除成本,纯利润约35万,让罗许根对生姜种植更是充满了信心。“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太多,还是搞订单农业把稳点,有公司的协议在,至少不会亏本,明年还准备再扩大点种植面积。”罗许根笑着说。
科学育种促增收
“本地小黄姜”是文山特有品种,经过多年种植品种退化,出现产量低、抗病力差、不耐旱等特性,亩产大约只有1.5吨。但文山本地小黄姜的姜辣素、姜黄素含量分别为6%和7%,是其他生姜品种之首。鉴于这个优点,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委托昆明中科院进行品种改良,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科研攻关,终于培育出新品种“云南二号”,亩产可以达到5吨以上,同时具备“本地小黄姜”的姜辣素、姜黄素含量。经过近三年的推广种植,呈现出抗旱、抗病、产量高、易管理等优良品性。今年,“云南二号”市场销售价为4.5元每斤,初步推广种植面积为2万亩。
有20多年生姜种植经验的马关县夹冲村月光跃也与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去年他选择“云南二号”新品种,栽种了180亩,亩产达到6吨左右,比其他品种平均高出10%—20%,销售价每斤比其他品种高出0.5元。“这个新品种的优点非常显著,老板喜欢买,价格又好,一亩姜轻轻松松多卖几千块钱。”月光跃说到。
公司担保助力姜农扩大生产
为帮助资金困难的农户发展,农户在与公司签订收购协议的同时,还可签订“生姜仓单贷”贷款协议。由公司提供反担保,最多可贷款200万。“如果没有公司提供反担保,不可能贷200万元,最多只能贷30万,就是公司在帮助我们赚钱了。”月光跃笑呵呵的说。
“生姜仓单贷”是由州财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农业银行文山分行共同推出的金融产品,专为生姜种植提供金融支持,年利率为3.8%。缺乏种植启动资金的姜农可向公司申请反担保。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下的姜农,公司最多提供50万元的反担保,如果姜农没有履行保底收购协议,则公司不再继续提供反担保;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姜农必须履行保底收购协议,由公司申请“仓单贷”,最高贷款金额为200万。截至目前,全州共有300多家农户通过公司担保签订了贷款合同,合同金额约6000多万元。

“收姜的时候都是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收购,或者还比市场价高一点,不管是否给他们担保贷款,我们都希望以较高于市场的价格收他们的姜。”公司收购部负责人谢双贵说。
稳定市场合作共赢
今年9月下旬,生姜陆续进入采挖期,大量生姜进入本地市场,但采购商却未能如约而至,姜价受挫,一路下行。部分姜农担心后期价格持续走低,急于脱手,导致整个生姜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
“我们那几天就赶紧打开冷库收储生姜,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渠道对接外地的优质客商,通过物流先后发出去15万吨的姜。也就是短短10天左右吧,姜价就企稳回升了。”公司董事长张贵云满是成就感地说。
据了解,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的生姜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等省市,部分出口越南。截至目前,公司自有的1.8万吨冷库库容已经满仓,1.5万吨的生姜运往其他冷库转存,总收储价值2.7亿元。公司还实现当地用工3.1万人次,共支付劳务费用400余万元,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姜价下跌对我们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情。如果亏钱,群众种植积极性没了,公司没有姜收也难以为继。我们希望的就是群众挣钱,公司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稳定本地市场的姜价,防止姜贱伤农,这就是龙头企业存在的意义。”公司董事长张贵云意味深长地说到。
立足文山市优越的区位优势,未来,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将从事生姜精深加工,同时自主研发洗发水、姜粉、姜油、姜辣素、火锅底料、生姜洗洁精、速溶生姜丸等产品,全力建设云南省内规模最大的生姜系列产品的研发、物流和加工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