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葡萄酒小知识:关于「醒酒」的一点补充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2-14 20:00:49     33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葡萄酒开瓶后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

前几天写了一篇所谓「醒酒指南」,没想到竟有几百的阅读量。受宠若惊的同时,也顿感责任重大,生怕自己的观点误导了大家。于是今天写一点「补遗」,这并不是对之前观点的刊正,而是进一步阐述关于「醒酒」这一话题之下认知与现实的差距。

葡萄酒「醒酒」的课题,目前无论是科学界还是葡萄酒圈都没能给出标准答案。人们对于葡萄酒的研究还停留在主观和宏观的层面。葡萄酒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据估算有 800-1000 种之多。这些化学物质暴露在空气中的化学、物理变化无比错综复杂。零星的科学研究并不能得出完整的结论。任何关于「醒酒」的讨论都是基于有限的实验数据和大量主观体验的总结归纳。

(看似讲究至极的醒酒可能恰恰是葡萄酒品饮的误区)

我们说过醒酒是个很难预判的过程。可为何还有很多人会痴迷于可能「费力不讨好」的醒酒?而且如此做法往往不是出自葡萄酒新手,而是常见于「老饕」或是专业人士?

首先,醒酒让人「不明觉厉」。尤其是在朋友面前高谈阔论自己的醒酒经验,往往可以换来很多人崇拜的目光。因为这是葡萄酒的知识盲区,其效果不亚于跟人介绍你独门的盘串秘籍。

也有人认为「醒酒」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葡萄酒的「陈年」。其实葡萄酒开瓶后的氧化过程与陈年相差甚远,一瓶年轻的葡萄酒醒的时间再长也无法喝出老酒的感觉。迅速而突然的氧气接触很难替代陈年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缓慢的化学变化。

那么如何解释一瓶酒在经过几个小时的醒酒后变得「更好喝」了呢?在博主的经验中,与其说是酒变得「更好喝」了,不如说是变得「不一样」了。葡萄酒经过长时间的空气接触,发生了挥发和氧化两种理化反应,造成了风味上的变化。但每个人对于这种变化的感知是不同的,有人觉得杂味变少了,果味更加明显且偏向「成熟」。但也有人认为,醒酒会让酒的风味有所流失,果味偏向氧化风格。这样的感知差异造成了观点的分裂,形成了支持和反对醒酒的两派。加上葡萄酒品鉴是个非常主观的体验,所以两派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都无法证伪对方的说辞。

(错过一瓶酒的巅峰状态是饮酒一大憾事)

博主反对「醒酒」吗?当然不是。还是那句话,最重要的是你以你喜欢的方式去享受葡萄酒。

如果你恰好喜欢葡萄酒(尤其是年轻葡萄酒)在氧化后更偏向「成熟」的果味(事实上有很多人喜欢),那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它呢?或者你有充足的时间,比如一顿长达几个小时的晚宴,那么多给酒一点耐心,让它在杯中慢慢绽放是一个很美好的体验。但当你没有时间,只想用最简单的方法享受一瓶葡萄酒,那么 Pop and Pour(开瓶入杯)可能是唯一的方案。又或者对一瓶酒的醒酒曲线非常了解,知道自己最喜欢的「甜蜜点」在哪里,则尽可以提前醒酒,从第一杯起就是自己喜欢的状态。所有这些都取决于你自己。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不受教条的牵绊,自由从容的享受葡萄酒带来的乐趣。






  生活甘苦

  难舍一滴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