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平谈地方菜的繁荣契机:餐饮业从“大花园”到“百花园”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2-14 01:22:46
18
近些年,地方菜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以城市为单位,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大量的地方菜品牌,它们诉诸于人们对家乡风味的朴素情感,通过地域文化的强联结,走出了一条稳健而踏实的上行之路。但地方菜因“地方”兴,同时也似乎受制于“地方”二字。相比传统的八大菜系,地方菜因植根于一城一地的土壤里,脱离当地后品类认知便会迅速衰减。纵观全国,近些年也就走出了台州菜、莆田菜等寥寥几类。那么,在更广大的意义上,地方菜该如何脱离母体依赖,冲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志在四海的地方菜经营者期待着答案。
11月14日,第三届中国地方菜发展大会在绍兴召开,《舌尖上的中国》顾问、央视《中国味道》总顾问董克平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带来了题为“地方风味走向都市的路径思考”分享,为五湖四海的餐饮精英深度赋能。多年以来,人们提起中国菜言必称八大菜系,在董克平看来,这是一种过于笼统的、简单粗暴的归类方式,其间掩盖掉了众多富有特色的地方风味,例如同为浙江菜,杭州、绍兴、宁波等地的饮食文化亦有不同。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是普遍现象。正是基于此,本就实际存在的地方风味才能够崛起为餐饮品类,成为当今餐饮业的一股新势力。董克平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餐饮业的普遍状况:大花园不是百花园,指向的即是餐厅同质化、菜单缺乏特色的现象。而地方菜,正是改变革除这一弊端的有效手段,这也为地方菜的繁荣提供了契机。至于地方风味如何独立成为体系化的地方菜,进一步走向更广阔的地域,董克平首先提到了如下几点:“名师”,代表“江湖地位”。董克平认为餐饮品类、品牌的培育,一方面需要来自行业的认可,如烹饪协会、餐饮协会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大众意义上的“江湖地位”,而江湖地位的确立,除了名师,还需要各类媒体的助力来扩大影响力。“名店”,是地方菜崛起、确立的应有之义,一座名店所蕴含的势能极强,对外可以吸引顾客体验、打卡,对内则可以树立自信心,成为经营者的“精神堡垒”。名宴,是名店的支撑。董克平谈到,名宴的存在意义在于确立菜系“合理性”,是对地方菜的集中有力表达。董克平指出:名菜就是特色菜,是对名宴的诠释。从根本上讲,地方菜是否成立,取决于是否有建立在独特食材、烹饪方法基础上的特色菜,这一点是地方菜经营者必须要去深挖的。以上谈及的四点,互为表里,彼此支撑,“如果能够做到,就会事半功倍”,董克平说。根植于地方饮食文化的地方菜,天生就在“新与旧”之间做平衡。董克平认为:传承就意味着守正创新,一方面深入挖掘当地饮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要考量今人的接受度,在菜品的口味、形制上做文章。同时,在传播上要贴合当下语境。总之,地方菜要想被更多人接受,就一定要本着一个原则: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地方菜的起点在一地,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囿于一地。董克平谈到:地方菜的原始生存环境区域有限,胸怀大志的餐企要用于走出去,将影响力扩散到更远的地方,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高地。试想,如果某个地方菜品牌在北上广取得成功,一方面大大提升品牌势能,同时还能够带动整个品类的发展,此时,品牌顺理成章就可以成为地方菜的代表,实力壮大之后,对内可以对同品类品牌形成降维打击,对外可以进一步将家乡风味发扬光大,一举两得。不过,董克平也提醒地方风味走向其它区域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在地饮食习惯,要学会调整、妥协,而不是一味坚持所谓“正宗”,“先生存下来,后面才是发展”。作为一年中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飞机上的美食家,董克平对全球美食如数家珍,深知世界各国美食的特点,基于这种惊艳,他发现了地方菜成长新的可能性。他主张“眼界要宽,格局要大”,地方餐饮人不仅要向传统学习,也要向同行学习,改良创新。他提出“用地方的方式料理世界,用世界的方法料理地方”,即用地方菜的传统烹饪方法用于其它食材,或者引入外来的烹饪技巧加工本地的食材,一定能够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据悉,第三届中国地方菜发展大会由中国烹饪协会、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绍兴市商务局承办,绍兴市餐饮业和烹饪协会、绍兴市绍兴菜研究会、共进塾(绍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全国28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70多个城市的近200家地方菜企业,400多位餐饮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浙江省原省长柴松岳,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委员、预算工委副主任周日星,浙江省商务厅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朱军,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邓立,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沈坚,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中国烹饪协会企业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餐饮产业研究院院长吴坚,中国国际食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王喜庆,联合利华华东区总监陈长平,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施惠芳等领导,以及著名文化学者、相关省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知名地方菜餐饮企业家、中国烹饪大师、浙江省商务厅和绍兴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本次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