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中国葡萄酒真正的王者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2-12 23:50:40     32

很小的时候,小男孩还很不喜欢小女孩那个年纪,我有一个最好的好基友。我二人形影不离,放了学不是我在他家蹉跎岁月,就是他在我家电视机上打游戏。可谓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现在看来难以想像人类可以建立那么亲密的友谊。由于过从太密,就没有了秘密,连商业机密也没有了。好基友家是开干洗店的,在我们县城算头一号的口碑,天天顾客盈门,因为他家店里当中位置放着一台顶着天花板那么高的巨大干洗机。据说是国际最新版本花了大本钱,机器看着崭新充满科技,占据了铺面一半以上的面积,张着巨大的嘴仿佛扔个挖煤的工人进去一分钟就能洗白,给人以靠谱又高效的安全感。

我每次去找好基友玩儿,都要被他妈妈往我的自行车后座上绑一麻袋纺织物质感的东西给送回他家去。时间长了我就很好奇,开干洗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布料往家里拉?后来好基友也没办法保守他妈妈的秘密,告诉我,他家开店十来年,从来没干洗过一件衣服。

都是送回家用水洗的。

粗糙的衣物用洗衣机,VIP的用手洗。我说你那台干洗机为什么不用,他说刚买来也试了一下,太先进玩儿不明白,运转成本又高,现在根本开不动已经两三年了。

那玩意儿从来没洗成功过一件衣服?

没有。

我对阿姨的商业头脑是相当佩服的。这台镇店之宝转不转不重要,但它在那儿杵着很重要,一点儿也不影响阿姨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所以,做生意背后搞的什么鬼谁知道,但排面得有。

就好比国产葡萄酒小回春的那几年一样。

在稍长一辈人的眼里,自古进口的洋玩意儿应该更好、更贵,买到手里更宝贝。但大家可能不太知道,唯独葡萄酒不是这样。品质从寻常到相当好的葡萄酒里,自法国进口来,付完运费交完税,它们成本仍然比国产多数酒要更低,关税变化之前,美国与澳大利亚进来的酒就更便宜了。所以,与许多人想像的不同,国产葡萄酒是极高价的一种商品。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地理与气候不适合种葡萄酿酒,没有条件非要创造条件做,就要付出比别国更大的成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内有个别酒厂干脆偷偷进口欧美原酒回来灌装,冒充国产酒出售,省了种地、省了天气影响收成的风险、省了养着酿酒师与种地总监等高薪岗位。最重要的,省了做实事,贴牌卖别人的东西算轻资产,中国生意人讲究一个借鸡生蛋,短平快,赚钱嘛,不寒碜。

但如果把园子全拔了,发酵罐都5块钱一斤卖了不锈钢,万一来个人要揭开罐子看一下,又无法交差。所以,最后罐子还在店里立着,擦得一尘不染,葡萄园也有三五亩地供城里来的网红打卡。

机器擦干净了还在屋中间摆着,真正的生意在小黑屋里洗。

这种现象永远无法拒绝,国产葡萄酒也难以真的崛起,因为传统主流红白葡萄天生适合欧美澳大利亚的气候,粗放管理就能得到高品质的果实。这是老天爷赏饭吃。中国的地理要么过于寒冷,要么过于湿润,在全球分工体系里本就不应该得到葡萄酒分工。这个产业是真正的造不如买。

这个局里,唯一的例外是小众差异化葡萄酒,比如冰酒。因为中国东北够冷,这么冷的天,又有一两种葡萄够抗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全球变暖好像是真的。德国北部是冰酒诞生的老家,但过去十年里,德国已经有好几次暖冬产生不了冰酒,因为气温太高,葡萄冻不住。加拿大因为地盘够大,还能保持,但也有唇亡齿寒之忧。由于这种冻不上的风险,冰酒自古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奇高,外国人有什么高兴事儿,开瓶冰酒快赶上开香槟的仪式感了。

物以稀为贵,因为对他们来说,葡萄能不能冻上是概率事件,有概率就有试错成本。葡萄一般到九月份就熟了,如果采下来可以酿干红干白;不采留在树上长了灰霉,运气好可以酿贵腐酒;没长霉再等等,晚收了可以酿甜葡萄酒;如果还不采,天要下雪,万一冻上,可以酿冰酒。冻上,是指葡萄园里气温降至-8°C以下,果实里的水分冻成冰晶状,糖却还是流体。这时候请全村人凌晨摸黑趁着低温采下来,天刚擦亮时倒入室外的压榨机里榨出带冰碴子的葡萄汁,移置酒窖发酵。这时候的葡萄汁里糖与各类芳香及风味物质含量极高,酿出的酒体厚重。

要顺利走到这一步,在德国已经越来越难,往往走到最后,根本冻不上,等至深冬又被鸟吃完了果实,遂趁早临时改做它用。

然而,在中国东北,要顺利走到这一步,年年冬天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冰酒在东北村里是平民口粮酒。要多少有多少。我上周在吉林通化,村里的老乡带我去他家酒窖,用舀水给牛喝的那种不锈钢长柄瓢舀给我喝。

就是这个瓢

这也是老天爷赏饭吃,随便种一种就能实现的收成。

我自小有人群恐惧症,又酷爱种地,故长期住在农村。为了时常看看外面的世界,却也每个月出门一两回。景点是去不得的,人多,勉强去点博物馆、历史人物故居一类,但要是有人邀请我去看他种地,一切都可抛下只看种地。

种地里面,我尤其爱看种葡萄。

柬埔寨有个大叔住在马德望。那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又干又热,四五月份本地土狗在街上玩过头了都中暑打吊瓶,哈士奇或者铁蛋儿要是去,一天也活不成。

今天铁蛋

大叔在视频上看人家种葡萄酿酒,他羡慕,于是托人从法国弄了几株苗回家,种在马德望的土地上。旱季天天浇水,雨季剪秃了强迫休眠,葡萄被他整得欲仙欲死,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竟然真酿出酒来了。这我不得去看一眼?

大叔家,是我在全世界见过最热的葡萄园,地里站五分钟就感觉热浪顺着裤腿往肚子上喷。

而我见过全世界最冷的葡萄园正是在吉林集安鸭绿江边。

集安这个地方爱下雪,小而可爱,是东北不常见的偏远但市政治理得非常到位的小城。两千年前高句丽古文明在这里留了几堆废墟,今天看来仍然壮观,帝王佳人俱往矣,有的只是摆得整齐的石头。

还有村里无处不在的冰葡萄与冰酒。

种冰葡萄对于集安村里的老乡来说,如砍瓜切菜般顺手,跟波尔多和皮埃蒙老哥种赤霞珠一样随意。不管你是杀猪的,我是打枣的,他是织草鞋卖凉席的,业余都会捎带手种几亩地冰葡萄。我有个朋友是当地有名的艺术家,算得上集安市当代文艺复兴男人(a renaissance man),跟米开朗基罗一样,绘画雕刻建筑三样俱佳。他不忙的时候也种冰葡萄玩儿。

他在集安市区跃进桥下的高句丽风格壁画
冰葡萄,在结冰之前,它只是普通的葡萄,妙就妙在十二月下过一场大雪后,突然冻住了,葡萄粒里面的水分被瞬间固定住,给农民们一个汲取精华的机会。这才让它超脱于普通葡萄之上,变得特别浓重,特别不一样。

集安要是下过一场大雪,夜间气温轻松会降到-10°C以下,要是不愁麻烦,四更天将全村男女叫醒,穿上大红花棉袄子,打着手电筒一阵操作,吃早饭时候基本上就摘完葡萄了。然后趁着果实冰晶没化,找个寒风呼啸的地方将果汁压榨出来,感觉有点儿像压榨一堆刨冰冰沙,里面还沙沙作响。普通葡萄榨出来是汁水,冰葡萄在冰天雪地里榨出来更像不太流得动的果浆。糖度能达到35%以上,喝着齁喉咙,难以下咽。

换作别的地方酿葡萄酒,榨了葡萄汁赶快冷却处理,生怕它自己启动发酵。在东北,像这样的汁桶盖上盖放在外边十天八天不管它也不急,因为天然酵母也没有活力在如此极端气候下启动工作。

于是,冰葡萄除了种出葡萄来冻住的难处,更难的是发酵。它有两大克制酵母活动的品质,一是太甜,糖含量过高并不利于酵母工作;二是太冷,天然酵母要20°C以上才能舒适活动。

这个时候,有条件的东北老铁把不锈钢罐子搬到炕上去了。但我们知道,东北女人地位高,老铁一般在外边吹牛但回家说了不算,罐子上炕的情况很少。比较常见是挖酒窖,效果最好的是像我在创天岭那样的山体酒窖,寒冬腊月窖内温度也可达十几度。在这个温度下,真正要启动发酵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整个冬季的发酵活动都不凶猛。我见过的冰酒发酵,真要达到相当酒精度,一是要人工投喂酵母,二是要很长很长时间,五六个月甚至一年也不奇怪。

那一天酒窖里老哥给我用瓢舀酒喝

前几天,我去一个老哥的窖里尝了他今年冬天采的冰葡萄发酵途中的酒,已经几周,只略有酒味而已。他的窖是半山体半混凝土构成,保温很好,窖内环境有十度以上,但我觉得发酵的路还很长。我准备明年夏天再去请他舀一瓢给我尝尝。

你要问,既然我们东北的冰酒都用瓢喝了,天然条件优越,那么这一部分就分工给我们好了,将德国的葡萄移到通化来栽上,再卖酒给他们不就行了么?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通化再过几天就会-30°C以下,德国人喜欢的雷司令(riesling)与加拿大人的威代尔(vidal)都表示有点吃不消。太冷了,轻则死芽,重则死藤,最严重的时候葡萄全家死光。

东北人有东北人自己的品种,叫作北冰红葡萄。她是东北山里的野葡萄与欧洲酿酒品种多次杂交得来,基本上气质还是东北气质,-30°C还是-40°C随便造。更神奇的是,她是红葡萄,酿出来是冰红酒,这在世界冰酒界不常见。正因为这样,德国的北方人说你整的什么玩意儿,干哈,你那能叫冰酒么,瞅那红不刺咧的样儿,滚犊子。

人家不认可啊。

但我喝过几处不一样的,有些老乡酿得好,极好喝,回味无穷,比起德国人的雷司令,别有一番标准。我认可。

所以啊,同学们,我一贯主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东北老哥全不在乎,每年冰葡萄有的是,根本不像德国人一样抠抠搜搜那么宝贵。压榨完葡萄剩下的饼,兑完水还能有20%的糖度,这要放在欧洲肯定得拉去再发酵蒸馏白兰地。但老哥直接铲了去喂羊。

东北,就是这么大大咧咧。

酒酿出来用瓢舀着喝。

====

各位,不卖酒哈,想喝冰酒的同学可以自驾去集安,丹集线旁各处有卖,老乡家中的更佳。

集安观摩老铁酿冰酒视频: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