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活动预告|葡萄酒是流动的音乐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2-01 04:14:57     38

开场的圆号缓缓奏出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沉郁而温柔地衬托模仿着,像是清晨的地平线缓缓迸射出阳光,把浓雾驱散;圆融的酒体入口轻触舌尖,伴随着充满能量感的香气缓缓展开。
木管声部细腻温婉地进行发展,弦乐奏出渐渐阴郁的色彩牵引着情绪;酒体在中段暗流涌动地螫伏着,单宁不动声色地擒住口腔,香气层次渐渐明朗--明亮的、低沉的、交错涌动着。
而在中后段,酒液以惊人的爆发力瞬间占领了口腔;坚挺高亢的酸度就如同此刻钢琴奏出的一连串琶音,如狂风暴雨般宏大华丽而澎湃地展开,但却没有顷刻间倾泻而下,迂回着,欲说还休着,此时乐队加入,复杂的香气如同此时的和声色彩更加浓重绚丽地铺陈开,主题辉煌雄浑地重现出来。崇高与美的史诗般的气魄和勃拉姆斯乐思中特有的幽深婉转,不偏不倚地呼应了这支2000年玛歌庄园正牌的精神气质:兼具日神式的理性--如站在奥林匹亚山上的冷静细腻;和酒神式的感性--与世间万物共存亡的深刻激情。

这是我为曾经品鉴到的一支2000年的玛歌庄园正牌写的品酒词。其中互文式地重现了《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开头部分的第一主题。

品鉴一款好酒的体验时常让我感到仿佛听到一段精彩绝伦的音乐般,而我也只能用“语言”这种有限的媒介去记录下这种奇妙的通感,尽管自知言不尽意。

对于我和很多葡萄酒爱好者来说,葡萄酒的品鉴和对音乐的欣赏有诸多相似之处。就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这支酒,它在我口中的结构感、韵律感,它在口腔中那短短十几秒的发展变化,简直就像一个微缩版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开头。

因为有过这样的美妙体验,所以也想着能将这样的体验以现场古典音乐会+葡萄酒品鉴的形式复刻给大家这是一次在国内业界还没有被深度探索实践过的尝试,因为音乐与葡萄酒的搭配还没有像餐酒搭配那样成为一门显学,只有零星的科研论证(并且多半是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于是我们将以一种艺术策展的思路,为大家创造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同时以更多元、更丰富、更有趣的角度和切入点来理解葡萄酒和古典音乐。我们想要带给大家的并不是一次学术研讨会,去论证其中的关联,而更多的是一种趣味性的体验和启发。




【兰观酒业】将于12月21日周四晚在我们的线下活动场地饮欲葡萄酒体验馆举办一场现场古典音乐会+精品葡萄酒的跨界联动鉴赏活动,乐团阵容和搭配酒款将在12月初以推送的形式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敬请期待!


以下内容是我对活动主题的一些思考与探讨,略显严肃,所以以附文的形式贴出来,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要展开“葡萄酒品鉴与音乐鉴赏之间的关联”这个问题,我就要从这两种欣赏所依托的感官来讲起,也就是嗅觉味觉(这里的论述暂且剥离触觉的维度)与听觉。

大家如果对西方美学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可能会听说过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感官是有高下之分的。也就是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后来的康德黑格尔,甚至一些19-20世纪的哲学家,都认为味觉、嗅觉这样的感官相较于视觉和听觉,是低级感官,是身体性和功利性的感官,连接着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呼吸和进食;并且这些低级感官是没有认知维度的,即便它们能够提供一定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也是非结构性的、原始的、缺乏组织和原则的。


当然,西方美学也是发展变化着的,不少当代哲学家美学家都在试图为这些“低级感官”平反。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在逐渐挖掘嗅觉,味觉这些感官的潜力与可能性。

其实嗅觉和味觉在过去的“感官分级”中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多数人的这两种感官都几乎没有经历过好的发展和训练,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嗅觉和味觉这样的感官没有属于自己感官的语言体系。当你要描述一个东西的气味或味道时,你多半只能用它们的来源所代替,也就是这个东西本身,比如苹果,就是苹果味儿。更进一步的话,就是一类东西共同具有的某种气味,意指的是描述对象的一种性质或状态:比如酸的、臭的、香的、苦的、发霉的等等。

但为什么描述视听感官的词汇相对多,描述味觉嗅觉的词汇就少呢?这是因为视听通常都指向感受对象客体,描述视听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描述客体的一些性质:草坪是绿色的,电锯声是尖锐的。

但对味觉和嗅觉的描述,既是属于感受对象的,也是属于人自身的感觉的,味觉和嗅觉就在感觉本身,而感觉是非语言性的,语言的本质又是逻辑的,人们表达感觉只能借助比喻性的语言,这就显得主观、模糊,就如同很多音乐批评那样。其实,对音乐描述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与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意涵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于音乐,除了技术性的描述外,更多就是比喻性的语言。直接的描述需要比喻性的修辞来说明,没有这种比喻性的语言,人就不能描述任何事物,因为它是人类结合想象力和语言描述对象的方法。这一点对于所有其他的表现性的艺术都是类同的,比如音乐、绘画、建筑等。只是相较于视觉,听觉感受的体验与嗅觉、味觉的体验在抽象和无表义性这种层面更加相似。但描述嗅觉和味觉的词汇很少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它们进行审美分析,而只是说清晰地表达它们的特征面临较大的难度。

那么话说回来音乐的语言和嗅觉与味觉的感受又有哪些相通的可能性呢?
一首音乐作品是从周围的声音中被划界出来作为一个整体,而一杯葡萄酒或一道菜肴所承载的香气和风味也是如此(虽然香气会发散,但对整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摒除视觉观察的方面,对葡萄酒和食物的一次品鉴如同欣赏音乐及任何时间性的艺术一样,也具有边界、限制、开始和结束,也有某种自我完满的整体性。

有时风味的结合,就像音乐中的和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纵向的元素。和弦既具有形式——即音高的空间安排,又具有音色——即乐器产生的声音的特质。如果拿食物来类比的话,比如我国南方的一种小点心水晶桂花糕,它以糯米粉、糖和天然桂花为原料,这三个元素可以按“甜”的秩序来架构,就如同一个和弦具有三个不同音高的音,糯米若隐若现会回甘的甜,白糖直白醇厚的甜,桂花夹杂着植物清苦气息的甜,这三个元素中的每一个品尝起来不仅仅是甜味,加之糯米和桂花冻不同的质地,就如同不同的音色,这就共同创造出了另外的变体、另一种糅合而丰富的感受经验。



刚才这个例子是以一种人类创造的食物为例,然而,其实即便是以嗅觉为载体的气味也可以具有某种模式或结构。就比如香水设计师会有意识地关注气味元素间的平衡、和谐或对比,就像音乐的横向元素——旋律。有时这些元素被组合架构得清晰明了,富有线性的起伏感,像是某些乐思简明,充满歌唱性的音乐;有时这些元素被依据各自分别的香气调性,强度,停留时间,被营造出一些对比、冲突和节奏,就像是一些富有“叙事性”和“抒情性”的音乐。虽然以嗅觉味觉为载体的作品相较于音乐缺乏错综复杂的结构,在时间维度上也更短暂易逝,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依旧在小规模上呈现出一种形式感。

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用绘画表现音乐的联觉(Synesthesia)作品

这里所谈到的音乐与酒带给人的综合感受,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叫做联觉(Synesthesi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既然是“感”,那么就一定具有主观性,并且这种主观性受文化背景、现场环境、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然而据英国心理学家Charles Spence的科学测试表明,不同的人的“通感”也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比如“酸”这种味觉通常会被联系到高音调、快节奏以及不和谐音;而苦味则更多地被联系到低音和较为浑厚的音色。而在嗅觉层面,他也组织了得出类似结论的测试:参与者需要选择一个音符(从C2(64.4 Hz)到C6(1046.5 Hz)中的13个持续音符之一,间隔为两个全音阶),以及一种乐器(钢琴、弦乐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与20种葡萄酒中的常见风味(包括杏仁、苹果、杏子、黑莓、焦糖、雪松、黑巧克力、干草、青椒、蜂蜜、柠檬、甘草、蘑菇、麝香、胡椒、菠萝、覆盆子、烟熏、香草和紫罗兰)相搭配。参与者坐在一个虚拟键盘前,可以弹奏52种可能的声音(即4种乐器×13种音高)以找到最佳匹配。结果显示,对于某些味道和香气,参与者在选择他们认为最匹配的音符和乐器上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杏子、黑莓和覆盆子等果香音符通常与较高音符(而非较低音符)以及钢琴音色和木管。相反,较低音高的音符与麝香、木质、黑巧克力和烟熏香气相关联。可见“通感”这种现象,虽然无法被完全证实,但也同样没有被证伪,这种玄之又玄的体验正是它的美妙之处吧。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