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年都会有300多万家餐饮店开张,300多万家餐饮店关闭,总量大概在800-1000万家。餐饮行业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行业,非常的分散,开店的门槛并不高,因为人人都是消费者,人人都能说上几句自己的理解。可以说,只要有预算,什么人都可以开店,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店,五花八门的品类,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餐饮行业的机会永远存在。
餐饮是不是一个好行业呢?有人说它又苦又累不挣钱;有人说它倒闭率很高、风险大;有人说它规模上万亿,并且增速还在两位数以上,这样的行业也数不出来几个;有人喜欢它的市场化,没有太多灰色空间,没有政策风险。有人说它充满烟火气,带来了独特的幸福感。
每个人的视角和评判标准不同,很难简单的说好或者不好,但在经历了几个店的经营之后,对于行业,我获得了一些新的认知。
之前经常去对比欧美日韩的餐饮业,认为N年之后,我们就会发展成他们今天的样子。比如,连锁化率大幅提升,人力成本持续攀升,各类型的设备逐渐普及,餐饮的上市公司跑出很多大牛股等等。这些都没错,但回到具体现实,这些都不能拿来指导日常经营。就拿人力成本来说,在上海6000元/月,或25元/小时,月休4天,招基础岗位的员工还是不难的,如果是在低线城市,可能只要3000元/月。这种工资水平恐怕要持续10年?那么,作为餐厅的经营者,花几万块钱去投资一个设备,只能省掉半个人,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
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很多没有“五险一金”,从老乡鸡的招股书中,我们看到,生意做到那么大,还是有很多员工没有社保的,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社保的成本也着实很高。曾有餐饮老板跟我讲过,如果全部员工都按标准缴社保,净利润直接减少30%-50%。因此,行业里也产生了一些人力服务公司,通过异地缴纳,只缴工伤保险等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他们现在也很卷,有的公司可以代缴保险、代发工资,开票也是正规的,2个点的服务费都不要了。
由于想开店的人源源不断,餐饮店铺的房东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收房租显然是好生意:这个地方的客流量大概是多少,开一家店有多少营业额,房租占比多少,是可以设计的,让你处于微亏到微利的状态,既挣不了大钱,又不至于割肉止损。如果你的生意比较好,涨房租就可以分享超额利润。如果你要搬走了,要扣一部分的押金。所以,房东是稳赚不赔的,而经营者的最好结果就是获取一个基本利润,挣大钱是很难的。
线下的房租对应线上的渠道费用,外卖的配送和流量费用,至少占实收的30%,而外卖高峰期的出餐和打包,想支撑高单量,人手肯定是增加的,打包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很难去兼顾堂食的服务,所以外卖并不是一块增量的利润,搞不好反而会拖累店铺的盈利性,如果一个单店模型不能靠堂食本身盈利,需要加上外卖、团餐等才能到盈亏平衡点,就不是一个理想的单店模型。
消费趋势追求性价比,最近一两年刚需品类的生意强于大盘,老乡鸡在快餐里都被嫌贵,休闲餐的价格中枢也在下移,原来人均70-80左右的休闲餐是最火的,现在比较流行人均50+的,比如醉得意、兰湘子等品牌,在抖音团购扩张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很实惠的套餐,双人套餐69、58之类的,纯粹做流量。有一些霸王餐平台,做好评返现的,开店的人估计都充过值,有个店长跟我说,他几乎所有的外卖都是用霸王餐点的,每年薅羊毛1-2万元。
经营餐饮店经常遇到各类突发事件,比如工伤(烫伤、摔伤、割伤本人都遇到了..)、顾客碰瓷的、政府检查的、员工打架、突然不来上班等等。当规模大的时候,这些从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必然事件,都需要完备的流程和训练有素的人员去处理。
所有的事情都会兑现到成本上,所以中国的餐饮利润率是真的低,拥有上千家门店的老乡鸡、乡村基净利润也就在5%左右。当然,不能总盯着上市公司看,现在A股已经不让餐饮行业上市了,老乡鸡、老娘舅都撤回了IPO。如果单店模型好,默默挣门店的钱也是不错的选择,客单价高的品类和场景,不考虑合规成本,几家店做到15%-20%净利润也是存在的。
餐饮品牌通常有它的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把握用户需求。并不是有钱就能开好店,过去的经验也不能照搬,湊湊的创始人出来创办的「谢谢锅」,拿了红杉10亿融资,前段时间也全面关店了。很多拿了巨额融资的品牌,之前快速扩张,最近1-2年并不好过,我实地看过上海四川北路上一家「陈香贵」的遗址,非顶流地段100多平,房租高达8万/月,这得卖多少碗拉面才能回本啊。
总的来说,餐饮行业大是真的大,卷是真的卷,难是真的难。如果让我提炼一下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开店,我觉得要有耐心,有韧性,愿意撸起袖子干脏活累活,有条理,关注细节,善于学习的人,有机会把自己的店铺经营好。
下一篇,聊聊开店亏损200万,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近期文章
↑↑↑ 关注我,一起实现财富自由和心灵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