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大运河生活图鉴——爱上大运河的128个理由》在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主论坛上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本以生活方式视角呈现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图鉴,该《图鉴》以文字加图片的方式,通过8大板块、128个单项串联起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美食美景、风物精华,而宿迁是其中的重要一站。
京杭大运河

这条开凿于2500年前的大运河,从宿迁穿境而过,贯穿了南北经济贸易,融合了南北文化。“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明代诗人李东阳这样描绘运河沿线城镇当时的繁盛景象。
在宿迁境内,运河之畔,一个以酒闻名的酒镇,“一镇堪将天下醉”,见证了大运河的千古繁华。洋河,这座曾繁华无比,商铺街坊绵延至千年酒镇,因运河之便,名扬全国。一个古镇,曾收揽多少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也见证了帝王将相的意气风发!一条大运河,串联洋河酿酒千年跌宕起伏的往事。

明清时期漕运发达,处于骆马湖湖口不远处,运河与骆马湖的落差,船只至此须拉纤而上,过往客货船只到此歇脚,人打尖,船补给,烟墩上渡口就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加之不远处的白洋河(洋河古称)酒香千里,由此,渡口常常是“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

众多行商坐贾聚集于此,洋河酒坊林立,各色南北货物云集,市面熙熙攘攘空前繁荣,繁荣的商贸业带来淮扬佳丽,到此挂旗揽客,以致赢得了“小金陵”之称。



明清经济中心南移,江浙一带,商业贸易活跃,运河也成了牵系国家的第一经济命脉。在看尽了江南烟花繁盛,倦怠之后,许多文人开始独辟蹊径,循运河而上畅游山水,寻找“旨酒嘉肴”,于是千年酒镇洋河成了第一去处,更有文人称洋河“菜佣酒保都带江南烟水气”。明朝诗人邹辑《咏白洋河》诗载“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下多沽客。”可见当时文人往来之盛,其中酒成了江南士子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

同样是洋河,在迎送江南士族文人的时月里,到清朝时迎来了一位重要人物——康熙皇帝,虽然这次邂逅是擦肩而过,却无疑加重了江南士族文人“悠游洋河”的热情。据《清史稿·靳辅传》记载,同年十一月,康熙阅视桃源烟墩,过洋河,有居民来往士子数千,跪迎堤坝,康熙体恤年老者,各赐白金。


此次康熙路过洋河后,“瞻圣迹处、品旨酒香”,成了江南士族晋升的通途,据《清圣主实录》载“时有江南登科士子,金銮面圣,犹言烟墩旧事。”到此时洋河酒坊,经历过清初部分凋敝之后,再次繁荣起来,有的酒坊直接临运河而建,从此洋河酒旗林立,绵延望去十里不绝。




在康熙第六次南巡的50年后,洋河又迎来了另一位帝王。据《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载,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驻跸宿迁县,乾隆留行宫,特意点饮洋河酒,并留下“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赞誉,御舟过烟墩上渡口。并在宿迁期间留下“江山第一春好处”的御诗《麦》。

船载梦,水连运。一条连接着千年文脉的运河,一条承载着梦之绵柔的洋河,在交融共生中,这条流动着的千年文脉,必将香飘四海,以更加生动而多姿的面貌展现在时代面前!

文:史旭舟 编辑:周航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