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对白酒窖池毫无印象,不妨先将它理解为一个“坑”。当然,这个“坑”是用来酿酒的,同时它还有不同形态,很多讲究。
大家都知道,白酒是用高粱等粮食酿出来的。而窖池,这个“坑”,就是把粮食变成酒的关键地方;再通俗、简单一点讲,过程是这样:粮食进入“坑”——在“坑”里,粮食变成酒糟(这就是酒的“发酵”)——酒糟出“坑”,便能蒸馏出酒。
白酒窖池,就是这么一个“坑”。
“窖池”,一般是用特有的黄泥、酒尾等掺和筑成。筑窖后半年,黄泥会由黄变乌;两年后变成乌白色,由绵软变成脆硬;再经多年,泥质由脆硬变为绵软,泥色由乌白转为乌黑,并会出现红、绿等颜色。窖龄长的窖泥,在阳光下呈现五颜六色。
大家也常听到浓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等字眼儿,这是白酒分类的一种方式。其中浓、清、酱三种香型是行业的主导,它们采用窖池就不同。
比如浓香型酒,它们用泥窖——底部和周围都糊上了黄泥。等窖池用久了,泥里面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菌群,而正是这些菌群让白酒有了不同香气和味道。
酱香型酒,它的窖池是石窖,四壁由石块砌成、窖底铺黄泥。
而清香型白酒,所用窖池与前两者相比大为不同——窖池就是地缸。
12月18日,遵义酱酒产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遵义市酒业协会新址揭牌仪式在遵义古城举行。
在此次会议上,遵义市酒业协会会长吕云怀对当前遵义产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他表示,众所周知,产区是国际酒类品牌培育中着力打造的核心概念。今年初的新国发2号文件,从国家、从国务院层面,以『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的表述,给贵州白酒、给遵义产区指明了方向,找准了目标。
研究发现,与清香、浓香酒厂相比,酱香酒厂体现出更加严格的地域依赖性。就是说,酱香酒的酿造与自然生态和微生态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也进一步证明,茅台镇是中国酱酒核心产区、赤水河是『美酒河』的原因所在。
这些年来,在生态酿酒、在绿色发展上,遵义酿酒行业有底气、有行动、有成绩。遵义产区,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我希望,遵义能率先建立健全中国白酒优质产区建设标准。政府、行业协会以及有关酒企,三方形成合力,围绕产区准入标准、产区产品标准、产区等级标准、文化体验标准等方面,将遵义酱酒产区打造成为中国白酒产区建设的标杆。同时推动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链建设,全面提升产区价值。
其次,引导产区形成合力,打造贵州『首位产业』。当前,贵州白酒百花齐放,十分热闹。遵义也逐步形成了『一核、两地、三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的共识。这对产业而言是成立的、是合理的,但对消费者来说,却可能难以形成统一而明确的认知。要引导产区之间形成合力,通过行业标准协同方式,在市场上形成明确认知。
同时,要加强产区文化的挖掘与输出。酱酒的繁荣与发展,归根结底是植根于遵义这片土地的。这是酱酒自信、产区博弈的文化底蕴,更是底气所在。为此,遵义产区酿造起源、酿酒古迹、技艺传承,特别是品质品位等等,在产区建设中,这些丰富多彩的产区文化都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受当前经济低迷期、疫情反复期、酱酒回调期『三期叠加』的影响,倒逼酱酒市场,进入了高质量、强品牌的新周期。这也将倒逼遵义产区在新周期之下,做出新的政策应对、新的市场应对。这不仅是企业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更是行业协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