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度的白酒最好喝?看完这些白酒知识一目了然!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0-25 10:21:05
31
中国的白酒,历朝历代的古圣先贤酿酒的首选材料都是纯粮的,酿造原料为高粱、小麦、玉米等。到了元朝才出现了蒸馏酒,但酿酒工艺还是在纯粮之中加入大曲、小曲或麸曲,然后在窖室中进行发酵。到了一定程度后粮食中的糖分会转化成乙醇,酒浆初成后再进行过滤,入酒甑蒸馏。酒甑在古代又叫天锅,形状像个大蒸笼。在锅中烧水,将加了曲精之后的酒糟放入到蒸锅里,用锅炉往蒸锅里压住蒸汽。乙醇的沸点是78.3度,而水的沸点是100度,所以在用蒸汽加热的过程中,水还没有沸腾,乙醇就已经先沸腾了,这样就可以将酒从酒糟里蒸馏出来。乙醇蒸汽会顺着锅盖上面的管子上行,经过冷凝后就得到了蒸馏酒。这就是传统白酒的酿造工艺和原理。
因为粮食是固体的,而且酿酒的粮食都要整颗圆满无缺,所以这种酿造工艺被称为固态法,全称是“纯粮固态发酵法”。这种酒的第二个特征是一定要加曲。什么叫曲?曲就是——糖化发酵剂。粮食里的淀粉和糖必须要经过发酵才能转化为乙醇,而发酵需要有一个媒介来促进粮食的糖化,这个媒介就叫糖化发酵剂,也就是曲。曲和咱们老百姓家里蒸馒头用的酵母是一类东西。有一种说法叫“粮为酒本、曲为酒骨”,充分说明了“曲”的重要性。为什么曲这么重要?因为曲决定了酒的香味,曲里面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决定了酒的风格和味道。曲有很多种。采用纯粮固态发酵法酿酒时加的是大曲,大曲是用麦子高温制成的,发酵期长,菌曲很长,微生物含量非常丰富。和大曲相对的是小曲,小曲是用米制成的,发酵温度低,发酵时间较短。最好的酒当然就是大曲酒,小曲的发酵方式及微生物、微量元素的含量跟大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曲,叫麸曲。大曲是用麦子做的,成本较高。而用麸子、米糠之类的东西也可以制成曲,用这种曲做出来的酒就叫麸曲酒。好酒在酿造工艺上的三个基本标志就是“大曲、纯粮、固态”。这是传统的酿酒方法。代表性的固态法白酒当属五粮液,如上图中的五粮液红尊龙在其瓶身上就标着“固态法白酒”,其口感几乎可以平替普五,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单品尝。任何含有糖分的液体,经过发酵便会产生醇,醇分甲醇、乙醇等几种。甲醇有毒性,饮用后会中毒;乙醇无毒性,能刺激人的神经和血液循环,但过量饮用也会引起中毒。酒类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气味飘逸的易燃、易挥发液体,其沸点为78℃,冰点为-114℃。酒精在酒液中的含量用酒度来表示,通常有公制和美制两种表示法。(1)公制酒度。公制酒度以百分比或度表示,是指在20℃条件下, 酒精含量在酒液内所占的体积比例。如某种酒在20℃时含酒精53%,即称为53度。中国的酱酒一般都是53度,因为53度的酱酒其口感最佳,比如茅坛酒就是标准的53度酱香型白酒。需要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图片下单品尝!(2)美制酒度。美制酒度以Proof表示,是指在20℃条件下, 酒精含量在酒液内所占的体积比例达到50%时,酒度为100Proof。如某种酒在20℃时含酒精38%,即为76Proof。其实通过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在中国白酒中已检出的微量成分达2000余种(包含醇、酸、酯、醛、酮、酚、微量元素等),这其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超过160种。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是白酒中的主要微量成分,对形成白酒的香和味及风格有重要作用。乙酸乙酯对乙醛有制约作用,可通过肾调动体液来排除酒中对人体不适反应的物质。乳酸乙酯可促进乙醇刺激大脑皮层,使人体产生兴奋。乙酸、L- 乳酸等酸类物质是白酒中重要的色谱骨架成分和味的协调成分,其作用不仅于呈香呈味,还有助于其他香味成分的产生。乙酸也即醋酸,具有杀菌抗病毒功能, 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时, 人们往往使用食醋熏蒸杀菌;乙酸还具有扩张血管,延缓血管硬化的功能。L- 乳酸是人体必需的有机酸,它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而使人体内微生态达到平衡。丙三醇(甘油)、环己六醇(肌醇)、己六醇(甘露醇)等多元醇是白酒甜味及醇厚感的重要成分,同时这些化合物还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甘油具有润滑作用,而且对人体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皮肤血液循环,有益于消除沉积物,使皮肤光润。环己六醇用于治疗肝硬化、肝炎、脂肪肝、血中胆固醇过高等疾病。甘露醇在医药上是良好的利尿剂,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及治疗肾药、脱水药、食糖代用品等。中国白酒以小麦为主要原料制曲,小麦皮含有的阿魏酸,经过发酵后转化为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 4-乙基愈创木酚等酚类化合物。目前已检测出白酒中含有阿魏酸、儿茶酚、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等8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酚类物质。这些酚类物质均为优良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功能,可抗衰老及预防众多疾病的发生。阿魏酸则是公认的天然抗氧化剂,也是近年来国际公认的防癌物质。在白酒中已检测出存在当归内酯成分,这是一种新的生物反应免疫调节剂,在肿瘤生物治疗中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肿瘤患者经手术、放疗、化疗之后,往往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当归内酯可使受损的免疫效应细胞功能恢复,并促其增殖,从而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迅速恢复正常。四甲基吡嗪是中国白酒中特有的风味成分,在某些酒种其含量达到10mg/L以上。四甲基吡嗪也是传统中药川芎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抑制血小板积聚的作用。四甲基吡嗪还具有防止肝细胞纤维化的作用,当酒中其含量达到3mg/L时,即可减轻酒精对小鼠肝脏的损伤。红曲霉菌是中国白酒酿造的重要微生物,红曲霉能代谢洛伐他汀(Monacolin K),他汀类药物能显著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酯 (TG)的水平, 是临床降血脂的主要药物(常用的降血脂药脂必妥即为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表明, 当血液中Monacolin K 的浓度达到0.001-0.005 ug/mL 时, 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就会受阻。 白酒中的 Monacolin K含量为20-60ug/L,足以达到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剂量。此外,MonacolinK还能降低肝癌细胞的核分裂指数,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酒类产品中的萜烯类化合物具有呈香或呈味作用,中国白酒中已检测到杜松烯、雪松烯、芳樟醇等多种萜烯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很多植物,包括粮谷类、花叶类、果蔬类及中药材等的气味均主要来自于萜烯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除呈现特殊的香气,还具有抗癌症、抗病毒以及抗炎症等活性功效。如萜烯类化合物茴香脑为升高白细胞药,可促进骨髓细胞加速成熟和释放,用于因肿瘤化疗而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在中国白酒的发酵、 酿造以及蒸馏过程中,一些微量元素被带入酒中,在酒的加浆降度中,金属元素又可由泉水或自然水中带入,。存贮过程中,乙醇挥发,酸度增大,促使了盛酒容器中的多种元素溶入酒内, 使酒体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K、Zn、Fe、Mg、Ca等从酒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就可以知道,适量喝酒,其实是有益于身体健康,可以促进消化,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同时还可以消除疲劳和紧张,驱除寒冷。但是喝酒虽好,莫要贪杯,长期过量饮酒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小酌怡情,希望大家都能在微醺中体验到喝酒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