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周期缩短,酒企需灵活应对。2021年下半年起,中国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回顾过去30年,一轮白酒周期约为七年,但周期正在变得密集,间隔越来越短、波动越来越小、变化越来越快、转化越来越平,酒企的五年甚至三年战略很难再有效,长期战略规划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
库存健康叠加场景恢复,春节开门红确定性较强。一方面,2022年很多厂商没有压货,且市场投入费用大,提高了开瓶率,今年年底渠道库存远低于去年同期。另一方面,防疫政策优化后,北京、成都、郑州等城市的餐饮正在快速恢复,预计23年春节的酒类动销将超过22年和21年春节,带动明年一季度终端和经销商的一轮补库存,春节开门红具备确定性。伴随后疫情时代的宏观刺激政策见效,酒水需求或将放大,2023年下半年最迟2024年春节,将开启中国白酒新一轮复兴期。
最近五年,香型对中国白酒行业的影响开始放大,香型多元化趋势明显,小众香型普遍起势,但酱酒仍是2023年中国白酒业最好的赛道,机会依然很大,体现在三个方面:
高端化:只买贵的不买对的。2023年依然看好高端酒,该市场主流消费人群非富即贵,信奉“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酒水支出在其总支出中占比较小。因此高端(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酒能更容易地穿越经济周期,甚至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当前主要关注三个价格带:
价值化: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次高端仍享受白酒行业升级红利,高线光瓶酒量增价升,这两个价格带仍然值得关注:
中产消费降级,100-300元价格带势微。此价格带是地产龙头的主流价格带,主要消费人群为中产阶层。疫情后,中产阶级正在消费降级,因此这个价格带或降级成50-100元的高线光瓶酒,或向上升级成300-500元价格带。回顾白酒行业周期,地产龙头的复兴往往是一轮白酒高景期周期的结束。
新媒体传播突破渠道拦截,全国性品牌优势凸显。借助全国化的新媒体投放(比如抖音),可降低全国性品牌的营销传播费用率,但地方性品牌投放则存在精准性不足的问题。同时消费者逐渐拒绝终端推荐,主张自主选择品牌,地方性品牌无法发挥渠道和终端拦截优势。
地产酒升级艰难,300元或是天花板。地产酒的主流价格带是50-100元与100-300元,300元以上基本是全国性品牌,地产酒升级要直面全国性品牌,价格向上延伸比较艰难。此外地产酒主流价格带还将面临酱香酒、清香酒等特色品类替代竞争。
大商时代来临,品牌运营能力为成败关键。传统经销商的分销能力正在被现代物流公司取代,资金能力正在被供应链金融替代,终端建设能力正在被数字营销替代,经销商须将渠道网络资源转化成品牌运营能力,怡亚通康宝、1919、酒仙等印证了这一点。未来是大商时代,会有更多百亿大商甚至千亿大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小经销商可能会退化。
第一,数字化营销对管住库存、物流、费用、价格意义重大。国台酒业、金沙酒业、夜郎古、舍得老酒中心等都逐渐导入全链控价分利模式,从而保护品牌形象。
第二,BC联动、C端运营正在成为厂家数字营销能力提升的核心。以国台为例,数字化手段能够沉淀品鉴会场景,从而实现针对酒企客户群体的精准传播,提高品牌忠诚度。
第三,数字人或将是 2023 年酒业品牌传播的热点。通过对数字人的维护,做好精准传播、精准转化,可以更好地管理私域流量,甚至做到二次营销开发的效果,酒类行业的数字营销承担品牌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
赤水河谷是价值高地,杏花村或迎来投资元年。仁怀、习水、古蔺、金沙、赤水等产区生(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态环境承载力有限,拿地成本、产能成本大幅增加,茅台引领下酱酒纷纷扩大产能、提高产业比例,赤水河谷两岸正在成为中国酒业投资的价值高地。22年汾酒引领了清香热,持续关注白酒行业的机构,已经在杏花村寻找资源并且投入资金。除杏花村以外,名优酱酒、高线光瓶、精酿啤酒、国产威士忌、功能露酒也是值得关注的投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