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九届民间艺术(线上)博览会作品选——书院春秋·序言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1-04 21:43:00
52
点击惠州民间文化
关注我哟☀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在文末右下方点在看, 右上点开进行分享哟!!!
“……桥通钓鱼艇,山抱读书堂。竹影皆依水,蕉影亦布墙。……”这是清代嘉庆年间两广总督阮元的诗作《过丰湖书院》。阮元还在诗作的首联赞誉道:“行过丰湖上,如游处士乡。”是的,西湖之上的丰湖书院,时是惠州最高学府。大才子宋湘称其是“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翻阅书院的历史,她曾数度废建,几经迁址,历经数百年沧桑。当然,起初也不叫书院,亦不在西湖之上。曾任书院山长的大才子宋湘为书院撰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人文底蕴和自然景观,10个字,足矣。但这10个字,却容纳不下书院近800年的跌宕命运。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惠州知州赵汝驭站在银岗岭上,举目而眺。陈偁陈公,于宋英宗治平三年知惠州,是178年前的旧事了。赵宋江山金瓯残破,乡野村夫或许不在意谁是江山主宰,但他们记得陈公苏公。西湖的风漾起知府大人的袍带,连同渔歌一起钻进他的心里。小山岭曾是灵气汇聚之地,许多朝代的道场均设在此处:东汉伏虎台,东晋龙兴寺,隋朝舍利道场,唐代“开元寺”。赵汝驭决意在银岗岭建造一座“聚贤堂”,用一种仪式来强化惠州百姓对先贤的记忆。十二先生者,或是曾经寓居惠州或是惠州本土的贤哲,如陈尧佐、陈偁、苏轼、留正、张宋卿等。十二先生祠后有晞是堂,“晞”有明亮之意,亦通“希”,意为向往、希求,故“晞是”二字,或能彰显建造聚贤堂的深意。晞是堂上有第一湖山楼。湖山楼后倚山岭,面朝西湖,是登临揽胜的绝佳去处。聚贤堂自建造之日起,士人官宦纷纷称颂父母官承继斯文、教化百姓的善举、盛举。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能与岁月抗衡的,或许就是史册留名。他希冀,惠州万千黎庶也能像记住陈公苏公一样记住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
丰湖书院 (1) 张小明摄
聚贤堂建成的第十年,即公元1254年,改称“丰湖书院”。刘克刚出身传统的士大夫家庭,自幼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大名鼎鼎的刘克庄就是他的哥哥。刘克庄是南宋末年的文坛宗主、“江湖派”诗人领袖,早在1225年出任建阳知县时便重修南宋理学泰斗朱熹遗留的考亭书院,资助坊刻印刷业,大力发展文治教化。或许是受到哥哥的影响,或许是出于弘扬理学的需要,又或许是士大夫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刘克刚出任惠州地方长官之后,便改聚贤堂为丰湖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玄宗皇帝曾建集贤书院,曰“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作为一种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书院成了宋代文教发展的沃土,南宋尤甚。书院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之际,丰湖书院也应运而生了。从聚贤堂到丰湖书院,刘克刚下了不少功夫,建学舍、招学生,扩大规模,完善制度,还从官学里引进了学官执掌书院。于是,晞是堂上,理学大家豫章先生罗从彦的塑像被立了起来。豫章先生是朱熹父亲朱松、老师李桐的老师,是后世得以从祀孔庙的大儒。豫章先生更是“坚苦刻厉,笃志求道”的典范,在他眼里,家有残书数卷便胜过万千富贵荣华。先生与惠州的缘分也颇深,他曾出任博罗县主簿,也曾潜入罗浮山研习学问,以“穷天地万物之理,究古今事变之归”。至此,原有的十二先生祠、晞是堂、第一湖山楼和后来增建的六君子堂、学舍“四斋”、三门、二廊等,构筑起书院的斯文世界。之后的岁月,书院的琅琅书声融入湖山的晨曦与暮色,遥远岭东的莘莘学子孜孜不倦地追问理学的要义,塑造着属于士人的家国天下。刘克刚为人清俭,却愿意为文教倾尽财力。他病重之际,还延请惠州掌管文教的官员至榻前,捐钱千缗扩建学舍。得益于刘克刚的鼎力支持,丰湖书院不仅在境内众多书院中首屈一指,在整个岭南地区也声名显赫,地位卓然。覆巢之下没有完卵。战乱一起,战火延绵,从暖风醺醉游人的临安烧到岭南东隅,书院的册页被改朝换代的车轮碾成了粉末。十二先生祠倒了,六君子堂塌了,学舍也毁了,荒草长满书院,连燕子也找不到旧日巢穴。至此,刘克刚的心血与惠州士子的理想与信念化为了灰烬。元灭南宋的二三十年后,烽烟渐散,有人于公元1299年重建书院。但科举制度已不再是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也废停了数十年之久。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破坏,南人的尴尬地位也堵塞了普通士子的进阶渠道。书院风光,已然回不到旧时了,沂水春风的旧事,终究只能是旧事。转眼又一个数十年过去,蒙元覆灭,朱明王朝登上了历史高台。巍巍皇权睥睨天下,服务于皇权统治的官学大行其道,书院逐渐被边缘化。公元1384年,大明王朝的洪武年间,丰湖书院被统治阶级废止,终成了一堆瓦砾下的灰烬。所幸,文化的根脉不是流光,灰烬也会有被拨亮的时候。拨亮灰烬的人,是诗人王煐,在1689年的春天离开帝京,出任惠州知府。天津人王煐在惠的日子并不惬意,诗人曾写诗吐露他的苦闷:“秋后困暑湿,腰瘦如钗股。案牍等山积,邮筒多插羽。胥吏尽蛮儿,语言半吞吐。听断劳神形,参苓不能补。”“诵读之士,往往散落乡谷村落之间,索居离群,闻见寡眇。”天下已经大定,而出身社会底层的士人却依然缺乏安身立命之所。父母官对惠州是有感情的,他曾说:“渊明自是薄乡情,一折何须吝此腰”。兴许是这个缘故,在诗人来到惠州的第五个年头,决定重建书院,恢复旧名。与旧书院不一样的是,王煐借原有“义学”的基础,重新选址,将书院筑在西湖之上。他给予贫困生童生活补贴,不让有志之士断了求学之路。从1384年书院废止到1694年书院重建,已经过去了漫长的310年。不知道当初的王煐遥隔着数百年的光阴向“丰湖书院”致意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五味杂陈。无论如何,这个著有《忆雪楼诗集》的知府大人,情感世界定然是丰富且细腻的。隔着历史的烟尘读诗人的《丰湖书院记》,“……诵读之士,往往散处山谷乡落之中,索居离群,闻见寡眇。余思所以聚之,乃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地方长官的职责、士人的家国情怀、建立功业的雄心,都尽在其中了。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前守”,指的是十年前的惠州知府吕应奎。在岭南的岁月,王煐结交了屈大钧、陈恭尹等岭南文学大家,并引以为挚友。师从陈邦彦的屈大钧是反清名士,陈恭尹是反清志士陈邦彦之子,以大明遗民自命。王煐与反清人士的结交,虽不涉政治,但还是成了王煐仕途的绊脚石。从1695年至1705年的十年间,王煐宦海沉浮,最终被朝廷所厌弃。1705年,王煐彻底放弃仕途,长年流寓于江南一带。雍正、乾隆年间,因为屈大钧的缘故,王煐的诗作被毁。受累于文化专制,政治倾轧,丰湖书院在重建的二三十年后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丰湖书院 (2) 张小明摄
福建客家人伊秉绶是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出任惠州知府的。书法、绘画、诗文,人望、政声,伊墨卿无一或缺,是翰墨世界的雄才。“墨卿”是伊秉绶的号。一个“墨”字,尽显他对书法的一腔深情。后人评价他的书法,赞誉他的隶书雄大高深,清人八分无可比肩者。这么一个深受理学浸润的学者型官员,从帝京来到岭南东隅,他所关注的,除了民生,还有文教。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春日,暖阳驱散野寺岚烟。知府谈笑风生,说永福寺禅房清幽,是个诵读诗书的好去处。他告诉伊公,阳明先生的弟子薛侃曾在永福寺讲学,前后四年,轰动岭南。因了这段旧缘,雍正年间,知府吴简民拆永福寺西厢,建惠阳书院,而他曾就读于此。陈鸿猷还告诉伊公,惠州府乡绅曾多次请建书院,奈何资费不足。离开野寺前,伊公手抚颓败的墙垣,淡淡说了一句:“可惜!可叹!十地才俊!”时惠州府下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永安、陆丰、海丰等十地。吴简民是在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建的惠阳书院。此事距离王煐身陷政治漩涡、丰湖书院被废弃,时间并不长。吴简民宁可另辟书院也不启用王煐复建的丰湖书院,避嫌的用意可想而知。伊公久处帝京,与其父两代人在朝,焉不知规避政治凶险?且他浸淫书法多年,性格圆融稳重,与“纵情任性”的诗人王煐相比,行事自会留了余地。之后的数月,陈鸿猷奔走各地,联系十地乡绅,再次联名向惠州府提请重建书院事宜。书院于嘉庆五年六月动工,嘉庆六年冬落成,耗资白金五千两。西湖湖山秀美,自苏子以降,文气氤氲,是书院的最佳选址。沿用“丰湖”二字,旨在延续惠州数百年文脉,以此承前启后。堂上有澄观楼,祭祀掌管文运的文昌神和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和张载等理学大家。讲堂的东面建伊公祠,生祀知府大人,但伊公不允。西面亦有祠,供奉捐田赠银的慷慨之士。讲堂前有大庭院,繁花绿荫,生机盎然。学舍则就近修筑,在大庭院的左右及前列。书院的北部高于平地五六尺,建造有一座明堂、五间房屋和四间斗室,是掌教议事交际、起居静修的场所。“夕照亭”三字是伊公墨宝,字迹端雅平和,恰是登高揽胜的心境。书院既已建成,知府礼聘岭南才子宋湘为山长,掌教书院。宋湘是嘉庆四年(1799年)的进士,其书法与诗文,卓然不群,名重一时。嘉庆六年,书院落成后,伊秉绶便邀他到丰湖书院出任书院重建后的首任山长。伊秉绶与宋湘,一样的书法卓绝,一样的文采风流,二人在西湖之上的相知相重,成就了惠州文教史最著名的一段佳话。伊秉绶为书院开拓经费,阐明教育理念,制定学规制度,树立学风。书院的“敦重”二字,是知府对学子的寄望。“敦重”者,敦厚庄重,不虚浮。做人如此,做学问亦然。他为书院大书“丰湖书院”匾额,题写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知府与山长,亲为学生授课,常召生员谈经论课,直至深夜。“琴声自古春调鹤,灯火诸生夜讲经。父老百年才拭目,那堪重读岘山铭。”山长也欣喜,赞誉书院兴盛的光景,欣慰沂水春风重沐岭东一郡。知府与山长二人,同心戮力,领着岭东士子,将书院事业推上新的历史台阶。嘉庆六年后,当千秋素光拂过学子夜读的窗前,想必也是欢喜的。林小蓉,中学历史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惠州市作协会员。已出版《情乱京华》《寂寞,才说爱》《凉茶谣》三部小说和一部美食随笔《寻味广东》,是《环球100特色博物馆》的文字执笔者,并参与了惠州历史文化丛书之《惠州风物撷胜》的编写与编辑工作、《惠州西湖文史资料汇编》之《惠州古城名人》的编撰工作。小说《凉茶谣》被评为“2019年度书香羊城十大好书(文艺类)”。
欢迎观众朋友们通过:惠州民间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快手号等途径光临线上展馆,观看博览会。
新时代,新起点,云博会必将开启更精彩的历程,惠州市民间文化云博会暨第九届民间艺术博览会欢迎你的光临!
长按下图,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认知惠州更多的民间文化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微信公众平台
“惠州民间文化”(微信号hzmx_2014)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惠州民间文化网
网址:http://www.huizhoumx.com/
欢迎有关惠州文化的文字、录音、视频作品投稿。来稿请发惠州市民协邮箱hzsmxcst@163.com,注明真实姓名(作品署名自便)、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