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乌海:可塑之城——2023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侧记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9-22 13:01:21     47

书法、红酒、摇滚、越野,长河和大漠。在内蒙古2400公里的宽幅里,这些元素不可能同时出现在第二处。甚至在国内,能玩转这种混搭的,只有乌海。
作为内蒙古年轻的地级城市,乌海近些年锚定“新兴”,把跨界混搭驾驭得越来越顺滑,这座十多年前就被认定为资源枯竭型的城市,显然找到了新的资源。现实证明,这条路,他们走对了,并且前途无量。
“乌海的活力正在像黄河一样奔涌”
这些天,内蒙古乌海市的机关和企业很忙,忙着招商和办会。市民们也挺忙,忙着过节和逛展。
先是9月18日,“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召开,达成推进黄河流域协同发展的“乌海共识”和“乌海方案”;
9月19日,“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暨第十二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开幕;

9月20日,乌海市2023年秋季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13个项目被敲定,签约金额达313.9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当晚,2023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在乌海湖一号码头开幕。以一场摇滚音乐节为序幕,之后三天里,葡萄酒大众口碑赛、葡萄酒专业评审大赛、 “坦克”巡游乌海、“坦克”沙地越野赛等10余项活动将贯穿整座城市。

接着,9月26日到10月6日,第二届黄河流域(乌海市)美食文化节将接管整座城市的热闹。
有市民说,这是2020年以来,最红火的一个秋天。“乌海的活力正在像黄河一样奔涌。”乌海市民杨元清说。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乌海市共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42个,引进国内到位资金126.76亿元,同比增长33.8%。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一批头部企业相继入驻。
这座面积仅占内蒙古的0.15%的城市,正在被看见。
2021年12月29日,以城市命名的电影《乌海》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导演周子阳称,选择乌海是因为这个城市有大山、湖泊和沙漠,符合超现实的气质。
不仅如此,乌海的“内在”还有种魔幻的混搭气质。她既是中国书法之城、赏石之城,也是堪比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之乡”,被定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
这里的市民,南腔北调,祖籍多元,既有东北的爽快,亦有西部的硬朗,还有走西口的缠绵,难以用一种文化和性格去标记。
这样的乌海,呈现出一种极强的可塑性。或许正是这种“无中生有”、化“有”为“强”的可塑性,才是乌海最坚韧的成长因子,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土地的可塑性:从不毛之地,到葡萄之乡
乌海的9月,是属于葡萄和红酒的。
21日这天,在葡萄和红酒的联姻下,乌海提前进入了中秋国庆合璧的节日气氛。
早上九点,万达广场的葡萄酒大赛全民品鉴会上,人们簇拥在摆满红酒的长桌前,举起这杯,尝尝那杯,以盲猜和投票的方式,评选“金口碑”奖红酒;
总长约16.8公里的葡园绿道里,伴着小提琴演奏和乐队吟唱,游人或坐观光小火车,或信步在湖水、园林、农庄、驿站的风景里,沿途信手采摘新鲜的葡萄……
而此时,全城的葡萄农们,正抓紧采摘、装箱、运输。

9月23日,将有一趟“葡萄航班”从乌海机场起飞,这是乌海市首个货运专班——以葡萄之名。
据称,这次首飞将运载12吨葡萄销往全国各地,预计今年运输量可达80吨,2万多单,实现全国160个城市转飞。远在2000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昆明、贵阳等地,都可在下单次日尝到乌海的新鲜葡萄。
70多年前,乌海并没有葡萄。
葡萄,是乌海能够“无中生有”、从有到强的第一个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乌海尚未建市,还只是一片移民聚集的矿区,是人们眼中的不毛之地,被称为“不宜栽种植被的地区”。
1950年,一家姓马的农户在乌海移植成活第一株葡萄。1976年,乌海建市,百业待兴,乌海市委向全市人民提出大面积种植葡萄的口号,并从吐鲁番购进优质苗木,60亩无核白葡萄园在原乌达矿务局园艺场建成。
乌海葡萄由此走上历史舞台,并在今天走向舞台中央。
如今,乌海市葡萄保有面积近3万亩,种植品种达100余种,“乌海葡萄”成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品牌价值达10.44亿元。
与之相关的红酒产业和红酒文化也成为城市名片:
葡萄酒年产值达2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德国、丹麦等十几个国家,汉森、阳光田宇等一批葡萄酒品牌崛起;2015年起连年举办的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已成为促进乌海扩大对外开放的桥梁,以葡萄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超亿元。
内蒙古乌海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吴峰容介绍,本届葡萄酒文化旅游节,把节庆活动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依托乌海市葡萄酒产业发展、优质葡萄资源和沙漠葡萄酒文化,延伸葡萄、葡萄酒特色文化体验,激活文旅市场。通过葡萄酒精品线路,丰富产品业态供给,引领、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消费,不断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在荒漠和矿石的夹缝里,由一棵藤苗长成一座葡萄之乡,这是乌海才懂的坚韧。
城市的可塑性:从旱城,到水滨之城
入秋后,一到傍晚,乌达区的陈得学老夫妇就出门走两步,来到波光粼粼的乌海湖边。有时遇到火烧云,水天一色,满目辉煌。
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面积是杭州西湖的18.5倍、宁夏沙湖的2.6倍。
在内蒙古甚至我国北方,走两步就能抵达这样一面不见边际、无险要设防的湖,无疑是奢侈。
而原本,这面湖并不存在。
“以前,乌海市府所在地海勃湾区和乌达区之间,就隔着条不宽的黄河,其余都是些沙地林地荒地。”陈得学说。
2014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水利工程——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一面巨湖将海勃湾区和乌达区连成一体,乌海市黄河两岸的黄河、沙漠、湿地由此浑然一体,形成众多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沙岛,呈现出半湖碧水半湖沙的美丽景色,成为无可复制、仅此一家的绝景。 

横空出世的乌海湖,不仅守卫黄河安澜,也为乌海外在和内在带来地壳运动式的巨变。
小气候在发生体感变化。乌海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1年的158天增加到2021年的291天。“以前是大风刮得到处是沙,现在湖水这么一压,没那么干燥了,空气有湿度了,也清新了。”在乌海生活了五十年的市民边容芳说。
候鸟爱来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10万多只候鸟在乌海湖库区会有栖息,还有大批珍稀鸟类成为常客。“红嘴鸥已经成为我们乌海湖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年来这里看鸟拍鸟的游客也不少。电影《乌海》的部分拍摄场景就在我们景区。”乌海全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发展部负责人马春茹说。
旅游和休闲运动产业起势了。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118平方公里乌海湖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形成“山、海、沙、城”独特景观,也为乌海创造了开展户外运动的绝佳条件,这些年马拉松、热气球、自行车、沙漠越野、帆船帆板等户外运动相继入场。
今年7月,位于乌海湖东岸的乌海市滨河公园建成开园。这处占地面积800多亩、绿地率达70.24%的休闲型生态公园,甫一落地,就被市民戏称为“中国三亚乌海分亚”,沙滩、阳光、海岸、排球、餐饮休闲,样样俱全。 

按官方的愿景,未来,乌海湖畔将形成最具北方特色的乌海黄金岸线。
这些年,荣誉也接踵而至。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色交通城市、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一枚又一枚闪亮的胸针别满乌海的胸襟。
从一座风卷着沙,从年初刮到年尾的“旱城”,变为今天推窗就见“海”的水滨之城,只有乌海,敢做这样的梦。
“以前大家老说,来乌海,一下飞机就闻到刺鼻的味道,从高空往下看就是一股子黑烟,每到这时候,大家都不敢穿白衬衫。但是你现在看,我这件白衬衫穿了两三天了。”市委书记唐毅风趣地说。
城小,人口少,但乌海拿出绣花的功夫,为市民雕刻精品生活。
今年,政府聚焦城市转型,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等工作,推动城市“焕新”:
补短板——新增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7个,配套完善爱心平价药品超市、蔬菜直通车、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建设健康屋、微广场、物业站、会客厅等“近邻”小空间,城市优质生活圈越扩越大;
微改造——实施运动公园、葡萄公园、植物园、东山生态公园等公共绿地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改造提升新建23个口袋公园;
大提质——改造60个老旧小区、2482套棚户区和平房区住房,开工建设179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推进27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南部片区改造,全力打造靓丽“城市客厅”。
“对乌海这些年的变化,老百姓的口碑和评价最权威。”唐毅说。
文化的可塑性:从移民之城,到书法之城
年轻,并不意味浅薄,而移民之城,也不意味着文化沙漠。这一点,乌海可以证明。
上世纪50年代,数万名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投身乌海地区搞建设。
繁重的劳动之余,矿工中的几名书法爱好者,把书写标语、口号、对联、大小字报等当作了研习书法的好机会。于是,书法成了当时矿区的一大文化流行。
“都是外乡人,方言和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异,书法就成了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乌海市书法家孙瑞芝说。
据当地媒体报道,当过3年多井下掘进工的王厚孝靠捡来的秃笔练习书法,成为乌海市第一个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提名奖)的书法家。
到了20世纪70年代起,在矿区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乌海书法,开始走出矿区,向城市蔓延。
1994年6月,乌海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创建“书法城”的想法,作出《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并将“书法城”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远景目标纲要。
从这一刻,乌海书法由民间书桌走进政府文件,开始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获得支撑。
1996年,乌海市修建了书画院和书法碑廊,这在当时的地级城市中十分超前,城市书画氛围由此奠基。此外,乌海市还经常与江苏、北京、天津、湖北、河南、甘肃、宁夏、陕西等地进行书法交流,书法展览接连不断。 

今天,这个仅有50多万人的小城市,常年习练书法的已超过10万人,涌现出了李贺年、周天甫、王文斌、王厚孝、李静伟、白占荣、李玉芳、张捷军、范海波、勃增等一大批极具影响的书法名家。
2008年,与书法相伴而生的乌海市,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城”。
将一项文化事业写进城市基因,这是乌海的浪漫,也是乌海的长情。
对文化的拓荒还有教育。
早些年,乌海在教育上堪称“移民城市”。中考的前100名,多一半要出走,流向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城市。
为了扭转局面,乌海一方面高薪酬高待遇高礼遇引起名师、高学历教师,同时调整教师人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并从机制上入手调动教师积极性。
一番努力下,中考“移民风”猛踩了刹车——今年中考前100名,只走了6名,有几个还是因为家长工作调动。
“虽然是年轻的城市,早期的移民城市,但是我们要在文化上,把根深深地扎牢,创造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品格。”唐毅说。
产业的可塑性:从乌金之城,到“塑”造之城
乌海是一座自诞生就被资源亲吻的城市。
据说在1976年建市之初,因境内煤炭储量丰厚,寓“乌金之海”之意,周恩来总理亲自取名“乌海”。
彼时,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扎根创业,用半个世纪时间,将这里打造成了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基地。
但这里也是一座早早就被收走“福利”的城市,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转型,是迫不得已,也是势在必行。经过几年的阵痛,乌海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终于杀出一条“血路”。
近年来,乌海以链群思维谋划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面推进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迭代升级、耦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聚焦聚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通过“龙头+配套”招商思路,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一大批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链配套项目相继落地,形成了集链成群、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
去年以来,共签约新能源、新材料项目55个,协议金额超2900亿元,为乌海加快转型步伐提供了强力支撑、积蓄了强劲动能。
眼下,乌海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已规模初现,其中BDO产能年内可达100万吨,乌海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
据悉,乌海即将召开中国(乌海)第二届BDO及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成立BDO行业协会,挂牌“中国BDO产业基地”,与国内行业顶尖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乌海成为BDO产品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技术标准中心、质量检测中心。
新能源领域亦是乌海正在主攻的新方向。在几乎没有任何可借鉴范本的情况下,乌海抢先站上了氢能的高地,朝着打造氢经济示范城市目标稳步迈进。
乌海市副市长高博表示,乌海市正在重点推动煤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可降解材料基地、百万吨级有机硅产业基地,构建特色鲜明的精细化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乌海已经迈上了新的产业赛道,发展动能不断集聚、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处处涌动着生机活力、蕴含着无限商机。”在9月20日召开的全市2023年秋季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市委书记唐毅说。
集腋成裘,集束成光。对于乌海而言,没有机遇,就创造机遇,这才是其取用不竭的资源,和追赶超越的崛起之道。(康文魁毛丫)

来沙漠看海·乌海湖

乌海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丨大湖丨大漠丨水上环湖观光游丨沙海体验游丨小火车观光游等旅游路线

阅遇书吧·乌海湖畔的心灵之家

内设图书阅读区丨演讲中心(路演大厅)丨旅游咨询区丨文化宣传区丨餐饮休闲区(西餐区)及户外观景平台阅遇星空观景餐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饱览美景

乌海冰雪世界·共赴冰雪之约

欢迎您走进沙水世界,碧水金沙浑然天成;品味阅遇,乌海湖畔的心灵之家;漫步冰雪世界,畅享冰雪运动,解锁全新玩法。青春激扬,活力无限,乌海文旅集团邀您来沙漠共享冰雪时光。

乌海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扫码购票

获取更多精彩

来源:内蒙古频道

排版:张羽博

初审:王春霞
终审:潘敏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