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啤酒,喝得是那一口舌尖上的鲜,更是一种情怀。它是一座城市的‘味觉地标’,更是不少青岛人的‘身份认同’。

行李可以不带,青啤一定得备上
“喝得是习惯,
更是一种情怀。”
大学假期结束坐火车去上学的途中,上来一男子。只见他什么行李都没带,气喘吁吁地将一箱青岛啤酒扔在座位底下。
我素不在火车上说话,他气稍定就开始跟我解释:“别的地方的啤酒喝不惯,外地出行,就带一箱青啤。”说话间略有不甘,如若不是因为太重,他恨不得就要背一个酒桶上火车。
——他说:“从小喝惯了,其他啤酒喝不出这味。别看都是啤酒,区别可大着呢。”
作为一个调香师,我对气味和味道极为敏感,想听听这位大哥的见解,便用魏淑芬式口音问道:“真滴么,有啥不一样?”
他侃侃而谈,如何这般,无非就是习惯与情怀,谈笑间略有一丝骄傲浮于脸上。我当时虽然不怎么喝酒,但也抿过几十种啤酒,我以为这位胖老哥来到火车上,必有高论,他给我来情怀,但谁不是情怀呢。

蛤蜊配啤酒,就是一个“鲜”
“即便是再挑剔的舌头,
也难以对青啤‘鸡蛋里挑骨头’。”
因为是调香师,我从小便对味道极为挑剔,能区分各种饮品的细微差别,也对食物饮品极为挑剔,但对青岛啤酒却难以做到“鸡蛋里挑骨头”。
下班回家,我最喜欢呷一两口啤酒,就着新鲜的炒蛤蜊,一股子鲜味就在口腔里蔓延开。这时,似乎忘却了所有烦恼,感觉人生之享受,也不过如此。虽然啤酒和蛤蜊都是几块钱的东西,却是青岛人最爱的新鲜味道。


在青岛,喝“青岛”!
“哈啤酒不仅有情怀,
更是一种‘身份认同’。”
知乎上有个帖子,问青岛人喝青岛啤酒吗?我看到这个问题,寻思着还用问吗?青岛人不仅喝青岛啤酒,而且只喝青岛啤酒。
几个青岛人一起喝酒,如果有人突然说来瓶别的啤酒,恐怕就要被其余人灼热的眼神拷问:“你什么意思?”
哈啤酒不仅有情怀,还关乎到青岛人身份认同和尊重。同学聚会,要言欢也要觥筹交错。一位男同学喝到兴头,拿起酒杯与人碰杯,一仰头便觉得不对劲,低头问,“这不是青啤,谁给我换酒了?”
桌子上除了一溜青啤,还有其他的啤酒,他立刻明白了,喝完杯中酒,又倒了一杯青啤,对刚才碰杯的同学说:
——“刚才不算,再喝一杯!”

一口啤酒,秒变“青普”
“啤酒,是这座城市的
一道专属风景线。”
青岛人怎么能不喝青岛啤酒呢?不仅要喝还要喝出特色。夏天,或者提一袋鲜榨啤酒,或者手捧一大杯原浆。青岛人热爱新鲜,啤酒的鲜甜,成为了一道神奇的文化风景线。
我一直说普通话,但是我要去坐下来喝酒,就会自动切换到青普,青岛啤酒要把“酒”的音后面拖一个英文“u”的长音,来最大程度模仿“青岛贵妇”的口音。喝个啤酒这么“拿腔拿调”!

上学工作期间,想家了,就会买一瓶青啤。有时口干舌燥,着实想念啤酒凛冽的杀口刺激感,但是都被自己压下去了。我怕,喝不了几口,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往期回顾 Previous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