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实施“八大工程” 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1-01 08:54:22     54

       今年来,渭源县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以养殖业为牵引,全力构建党建引领畜牧产业发展体系,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力打造秦祁河流域畜草产业经济带,全力实施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八大工程”,有效助推了全县畜牧业高质量追赶发展。

        一是实施“良种提升”工程,健全良繁体系。聚焦打好“种业”翻身仗,积极引进紫花苜蓿、饲用玉米等优质牧草品种,全面推广萨寒、杜湖为主的杂交改良组合和以西门塔尔为主的冻配改良。目前,全县建成牧草良种繁育基地3600亩,肉牛冻配改良点达到20个,年均杂交改良肉羊5万只以上,冻配改良肉牛2万头以上,培育省级种畜禽繁育场3个,扶持千头良种牛繁育场1个,扶持万头三元杂交仔猪繁育场1个。

        二是实施“总量增速”工程,做大养殖规模。按照“减分增集”要求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原则,构建起“以大户为支撑、以规模场为引领”的畜禽养殖体系和“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401家,规模养殖户数量达到6032户,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0.12万头、53.21万只、21.99万头、566.68万只。

        三是实施“草业提质”工程,保障饲草供应。积极推广饲草优良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建立紫花苜蓿、粮饲兼用玉米和燕麦三大优势种植区,并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优质牧草的规模化种植。今年,全县种植优质饲草24.97万亩,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40多万亩,青贮窖累计达30万立方米,牧草种植、收贮机械2.9万台(套),年窖贮微贮、裹包青贮饲草达40万吨以上。

        四是实施“粪污利用”工程,促进绿色发展。大力推广畜禽粪污堆积发酵还田利用模式,积极推行“种草养畜、粪污还田”的循环利用模式,发展生态畜牧业。同时,加大对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和装备进行改造升级,采取以草换粪、以肥换草等方式,实现畜禽粪污有效利用。目前,建成有机肥厂4个,有机肥年加工量达到2万吨以上,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以上。

        五是实施“延链补链”工程,做活加工流通。按照“集中屠宰、分割上市、品牌营销、冷链运输”的思路,大力发展肉制品细分割、精包装,延伸产业发展链条。目前,生猪定点屠宰厂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安装设备,牛羊肉分割包装生产线建设项目已完成可研、设计等前期手续。同时,投资2000万元在北寨镇前进村建成大型牛羊养殖活畜集散地1个,全县畜禽交易市场达到5个。

        六是实施“疫病防控”工程,守牢安全底线。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原则,每月开展免疫补针工作,全面做好春秋两季动物集中免疫工作,规范开展畜禽免疫抗体监测、奶牛“两病”检测,有效防范应对疫病风险。年来,全县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故。

       七是实施“机械推广”工程,提升机械化水平。积极引进适宜山地小地块作业的覆膜、播种、收割机械,全县饲草种植、加工机械累计达到2.9万台(套)。同时,大力推广自动喂料等养殖机械,推进主要畜种养殖全程机械化,建成机械化养殖场和示范基地10家,组建饲草加工服务队20个,大力发展订单式作业、承包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全县畜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

        八是实施“科技兴牧”工程,加快科技创新。积极与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牛羊品种选育、多胎繁殖等科技攻关和服务,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转化和推广。同时,全县成立了牛、羊、猪、鸡、草、疫病防控6个技术服务团队,建立了“科技人员服务到场、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服务机制,年均培训畜牧从业人员1万人次左右。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