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引领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践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决策,建设产业强、生态优、人文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地系发展,生态助农”实践团前往元墩村进行走访调研,并参观白堂国土资源所及科普示范基地,了解当地产业现状,共同探讨推动乡村基层建设及产业振兴举措。

图|元墩村
元墩村在乡村振兴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农业基础持续夯实,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实践团在蔬菜大棚管理员带领下,参观了解了温室大棚的种植种类、种植方式和策略。部分当地居民以大棚种植蔬菜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作物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实践团了解到豆角需要定期缠在绳子上才能更好得生长、出现番茄疫病要加强通风排水等,但种植过程中一些病虫害等现象还没有彻底解决方案。通过亲自体验参与了部分农作物种植、采摘工作,实践团对当地的生产方式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实践团前往蔬菜大棚调研学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宜居宜业水平稳步提升。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明显感觉到元墩村道路很宽敞,周边村卫生院、农村信用社、派出所、邮政邮寄点等配套设施都较为完善。据村民介绍,一般早上在道路两侧还会有个小型的农贸市场,宜居村庄建设逐步完善,村民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图1|实践团前往白堂国土资源所调研
图2|实践团前往科普示范基地调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乡村善治措施有力,政府与人民共进步。随后实践团还前往了白堂国土资源所及科普示范基地进行学习。乡镇国土资源所是国土资源部门最基层的单位,是国土部门联系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纽带,是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服务社会的窗口,在这里实践团切实学到了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以及规划的相关知识,真正了解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意义。
但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后劲不足,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短板,乡村高效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实践团与当地村民及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了推动乡村基层建设及产业振兴举措。首先,坚持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加快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高水平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其次,坚持以全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最后,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红色传承描绘复兴伟业“步履图”

“劝民兴业,惠我无疆”
--走进“老劝”刘懋赏从实业兴中华的故事
刘公懋赏字劝功,曾入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中坚力量,回国后创刊宣传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发起过争矿权运动,为国民夺回矿权。公之一生,中国为民,直道而行,永垂不朽。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读懂抗日女英雄李林以身许国的一生
实践团一行人来到了李林烈士陵园。陵园浮雕墙上记录了星星之火: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及井坪伏击战,日寇侵占平鲁城,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等事迹。为有牺牲多壮士,敢叫日月换新天。平鲁的革命斗争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进行抗日救亡走向胜利的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红色精神”
--聆听文物的声音,感悟历史的智慧




图|实践团参观平鲁博物馆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团参观了平鲁博物馆,该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是展示平鲁区历史人文风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基地。馆内设有塞上文明、革命斗争史和民族女英雄李林等五个展厅,全方位展现了平鲁的人文地理、英雄烈士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等,现已成为全面展示平鲁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图|实践团及平鲁博物馆工作人员合影
离馆之际,实践团学习了解了区委书记郝云关于平鲁发展的方针思路,在准确把握部署要求和实际,总结经验、分析转型形势基础上,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目标要求的“平鲁路径”而确定的工作思路,即馆前的两段话:“突出党建引领,建设‘一区两城’,写好‘两本答卷’,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开创新局面。”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不忘初心”
--追梦奋斗的红色力量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曾对此作出重要论述: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他说,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完】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出品|地系发展 生态助农
文字|黄竟莹 穆娇
美编|赵兰婷
审核|卫玮 穆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