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酒精饮料,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民族图腾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白酒几乎是无处不在,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地方,只要有宴席,那白酒就不会缺席。


大自然中,存在着天然的含有糖、淀粉的物质,这类含糖、淀粉的物质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在适合的环境下就会生成酒精,酒其实就是微生物吃掉糖分以后的代谢物。
平时我们家里一些糖分、水分都比较高的水果,如果买多了没吃完,放久了就会有酒味儿,其实这时候就已经开始生成酒精了。

中国人工酿酒历史久远,很多白酒品牌宣称自己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其实古代的酒属于秫酒(粮食发酵酒),原料、工艺、酒体跟白酒都是相差甚远,品质上甚至不如如今的黄酒。
中国出现蒸馏酒是在元代,直到清代晚期,蒸馏酒的饮用比例还达不到一半,民间老百姓普遍饮用白酒是在清末民初,基本上也就200年左右,即便从元代出现蒸馏酒开始计算,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七八百年,几千年历史有点断片。

白酒属于化合物,而非单一的化学物质,除了98%的乙醇和水以外,还有2%不到的酸、酯、醇、醛等物质以及未命名的其他物质,合计高达上千种。
能够令酒变黄的物质有很多种,目前已知的“糠醛”类物质,就是能够让酒变黄的主要成分。
浓香型白酒中的“糠醛”类物质是比较少的,清香型白酒中更低,因此基本不存在变黄的基础,除非是酒质本身存在质量问题,酒色发黄,首先说明酒中的杂质比较多,另外可以判断酒的年龄,越老越黄,至于品质,跟黄不黄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真正的陈年好酒,是微黄泛绿,尿黄色的酒是有问题的,很有可能加了焦糖色,这一点要小心。

很多国家对于酒是不要求标准保质期的,尤其是中国的白酒,更是没有保质期的说法。
有句老话,说的是:酒是陈的香,话是没错,但是是需要前提条件的,没有保质期,只能说明不会变质,但不证明会越陈越香。
白酒随着陈放是时间,酯类醛类等物质会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时间越久,这种反应会逐渐变弱,时间无限陈放下去的白酒,某一类物质会增加,但某一类物质一定会减少,当达到一定的顶峰时期之后,这种变化就会打破平衡。
所以白酒即便没有保质期,也是有适饮期的,清香型白酒陈放3~5年口感最佳,浓香型白酒8~10年,而酱香型白酒15年左右,超过这个年限,酒体的某一种香气会比较突出,当酒体不在平衡时,就谈不上好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