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 ☝ 蓝字 加关注 老朋友点 ↗ 右上角 分享
威士忌供给极其充分
据CWS发布的《2023年威士忌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超过2300家威士忌蒸馏厂,有超过9000个品牌的威士忌在全世界范围内售卖,全球威士忌出口的总量超过18亿升(180万千升,约等于180万吨)。从这个数据来看,威士忌的供给十分充分,产量是同期白酒产量的四分之一多(2022年,全国白酒产量为671.2万千升)。全世界共有9000多个威士忌品牌,我们目前在国内能见到的可能还不超过1000个,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威士忌品牌还没有进入到国内,威士忌的供给是十分充分的。中国威士忌市场潜力巨大
2022年,中国酒类市场销售额超过9500亿,其中白酒的销售额超过6600亿元,而威士忌的销售额不到40亿元,占市场总份额比重约0.4%。2022年,国内进口威士忌32820千升,同期,全国白酒产量为671.2万千升,威士忌进口量大约是白酒产量的0.49%。从市场销售额来看,威士忌的销售额和白酒相比连零头都不到,大家用“成长潜力巨大”来描述中国威士忌市场。在中国威士忌市场上,人所周知,日本威士忌的价格奇高,但根据中国海关进口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进口的威士忌的来源是这样的:英国(77.97%)、美国(11.67%)、日本(6.21%)、爱尔兰(1.00%),从这四个国家进口的威士忌占据了中国威士忌进口量的96.8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进口的日本威士忌数量并不多,不到从英国进口的10%,看来日本威士忌只不过是虚火旺升,真正实力雄厚的还是苏格兰威士忌。这组数据也反映出市场并不支持智商税,消费者的选择是最聪明的。根据天猫旗舰店数据显示,中国的主要威士忌消费群体以40岁以下为主,占比达76%。消费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贸易及港口城市,沿海城市消费者占比较高,广东省和上海市牢牢占据前二的位置。从月均消费的情况来看,月消费超过3000元的消费者占比高达41%,资深中产为线上威士忌消费主力。40岁以上的爱好者在家自饮、在夜店和在餐厅的比例最高,但是在KTV、清吧、威士忌吧等相对更年轻态的场所,30岁以下的爱好者比例最高。在品饮原因方面,79.56%的爱好者认为自己喝威士忌是基于对风味的追求,排名前三的原因还有“喜欢酒精带来的放松感”和“缓解压力”。从年龄分段来看,30岁以下的爱好者更多出于对格调和档次的需求,40岁以上的爱好者则更多出于社交需求。这组数据来自于《华夏酒报》的报道,我们不知道这些数据做基础调查时是用的什么手段、什么工具表格获得的,但是我觉得这里缺了一个重要的选项,就是喝威士忌是基于对风味的追求,还是基于对某种文化的追求。根据我们的实际观察,喝威士忌出于追求异域文化的动机占的比例非常大,喝威士忌的酒友先是出于对英国或西方文化感兴趣,才开始去尝试威士忌,然后才对风味有所判断和选择。社交需求可能也是更广泛的一种需求,无论什么年龄段的消费者选择威士忌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都是社交需求,因为威士忌是一种文化标签,通过这种文化标签可以建立特定的社交场景。报道显示,目前国内至少已拥有30家威士忌酒厂,威士忌的产量约为2200万升,从产量上看,相对2023年进口威士忌总量3053万升,产量是不低的。国内的橡木桶的数量远远不够,且陈年时间还很年轻。国内现有橡木桶保有量约20~25万个,桶陈总量已达到约5~5.5万千升,其中,陈年两年及以下的占比超过80%。
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橡木桶酒库
此段报道是符合国产威士忌的现状的,也就是说近两年才开始入桶陈熟的威士忌超过了80%,据我们所知,国内目前在橡木桶储存10年以上的威士忌老酒,只有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几十吨。
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威士忌产品
按照苏格兰威士忌的惯例,瓶装酒的酒龄(国内含混的称之为年份)应该是这瓶酒里酒龄最低的年份,比如标注12年的威士忌,最低的酒龄必须是12年,即便是其中添加了18年的威士忌,那也只能算最低的酒龄12年。按照这个惯例,国内目前尚没有出现标年份的威士忌,也说明,威士忌刚刚起步,国内的酒企还是比较规范的。希望威士忌行业形成标注真实年份的良好市场生态。有报道指出,威士忌的发展也反映了传统酒企在加码威士忌赛道上的急迫,而这可能也与传统酒类市场疲软,急需在细分市场尤其是年轻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有关。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烈酒消费市场,白酒的发展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但威士忌在中国烈酒市场渗透率还很低。无论是国外威士忌巨擘,抑或国内担忧白酒见顶的白酒企业来说,威士忌都是支撑中国烈酒市场的希望所在。我们对这段话有不同的看法。白酒的发展已达到历史最高点,这个话不准确,自从2020年以后,白酒的总产销量都接近腰斩,下降了50%,所以白酒的发展即便不是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至少是这几年的最低点。市场总销售量的下降,使得中国白酒企业进入了焦虑,和白酒发展相反的是,威士忌在中国市场上量价齐升,有些企业将发展威士忌作为推动白酒企业发展的一个契机。但威士忌拯救不了中国白酒企业。首先,即便威士忌在国内量价齐升,但它3.28万千升的进口量,相对于白酒671.2万千升的产量还是显得十分微小,即便再增长十倍,32万千升的销量也解决不了白酒企业普遍的焦虑问题,更何况这些增长也未必会来自国产威士忌。第二,威士忌在近几年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茅台酒代表的高端酒的价格的快速增长,造成的市场空间。在威士忌涨价之前,茅台酒的市场实际零售价已经涨到了3000元,而当时大多数威士忌的主线产品的价格相当于它的1/10,所以即便上涨了两三倍,也还不到茅台酒的1/3,威士忌的价格优势还是存在的。饮用威士忌的人群,一方面是出于对威士忌所代表的异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以这种异域文化作为社交货币,对冲茅台酒在社交场所带来的压力。一瓶价格只有茅台酒一半的威士忌可以达到和茅台酒一样的社交效果,这才可能是威士忌价格增长和产量、销量增长的市场原因之一。第四,国产威士忌如果酒质达到可以和进口优质威士忌PK的水平,这里的酒质包括发酵、蒸馏以及橡木桶足够年份的存储等,那它的成本也会增加到跟进口威士忌一样、甚至更高的水平,价格自然也不会低,跟进口产品相比也没有价格优势。第五,即便国产威士忌的酒质(风味感受方面)和进口威士忌和进口威士忌不相上下,甚至比进口威士忌还好,但是,从文化属性上来讲,它还是有所不足的,因为消费者要喝的就是洋酒,国产的洋酒,跟喝洋酒的文化诉求是有差距的。基于上述几点判断,我们认为威士忌在中国市场上还会持续再增长一段时间,但是要使它成为支撑中国烈性酒的市场的希望所在,这个有些言过其实,它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支撑中国烈性酒市场。(本文的数据及报道原文来自《华夏酒报》2023年8月27日的报道《赛道越来越热!国产威士忌PK进口威士忌还差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