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逐步发展。其相关联的乡村产业也逐渐被大众所关注。其中不乏一些新产业、新名词。比如“休闲农业”、“农旅”、“乡村旅游”、“农文旅”、“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农业”等等,众说纷纭,各自定义,傻傻分不清楚。
今天我们就针对“农文旅”这个概念,来一次探究:看看“农文旅”究竟是一个什么行业?其归属于农业?还是归属于文旅?亦或归属于乡村开发?请大家随我一起来慢慢解读。
1、什么是农文旅模式?
农文旅,是一个跨界覆盖多产业模式的缩写定义。拆解开来其至少包含“农业+文化创意+体验观光”等产业融合。进一步延展解释就是基于农业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等环节的开展,将其特色环节通过场景化内容打造成体验服务,并通过给农产品和服务赋予文化创意提升价值,最终实现高信任度消费变现的产业模式。
所以,农文旅的定义要素应具有主题较强的品牌文化形象,又具有良好的互动体验服务,同时也应具有农业产品及衍生产品基础。
2、农文旅与传统农业、旅游产业的区别?
很多人因为消费的切入点不同,会将一个农文旅项目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定义。比如买过农产品及衍生品的人会将其商家定义为农产品供应商;而那些去项目基地体验观光的人,则会将项目认定为旅游项目。包括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在早期也很难界定此类项目的归属问题。
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几种定义的差别。
相较于传统“农业”,“农文旅”具有更强的三产消费属性,能更好的适应新消费人群对自然美学及文化消费需求,能更近距离的展示其产品的优势。
而相较于“文旅”、“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农文旅”又多了产业的根基,多了健康饮食,对自然生态维护的责任践行,也多一份产品收益的支撑。
另外,不同于“田园综合体”规模化城镇、文旅开发模式,“农文旅”可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的进行开发。规模可大可小,可点状分布,其适农性及保持乡村自然原貌的效果更好。
所以,农文旅与传统农业、文旅或者乡旅相比,具有更强的兼容性。
3、农文旅的客户是谁?
多层次的产业融合,让农文旅具备了更强的兼容性和渗透力,因此其客户覆盖也比较多元。
从行业目前成功案例发展现状来看,农文旅的核心仍是面向C端客户,部分产品及服务会辐射B端市场。
目前,品牌度越高的农文旅项目,其客户群体年龄越偏中青年,对参与感、仪式感、审美力、产品力要求也就越高。前段时间大火的《去有风的地方》,就再次带火了云南大理,众多年轻人前往追风打卡。
4、农文旅行业发展的怎么样?
经过以上解释,“农文旅”看起来似乎很大、全、强。那究竟这个行业发展的怎么样呢?
首先,中国内陆地区真正的“农文旅”成功案例并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在曾经满地黄金的发展阶段,人才、资金都无法流入到这个行业。专心做农业的没有顺应新消费市场的想法也没有钱升级,而有钱有想法的又因为农业回报低不愿意涉足,还有些钱不多但有想法的一般会偏向做小规模乡旅和短平快的乡建。所以到目前为止,全国目前几乎只有2-3个案例可以作为样板参考。这些项目基本都是凭着老板情怀进入,依靠自有资金组建专业团队,坚持长期主义,全情投入打造的品牌项目。例如袁夫稻田、猪舍里等。
那么,在同样是小农经济模式支撑的日本、台湾,农文旅行业发展的如何呢?
农文旅在日本又被称为第六产业,是1*2*3三产融合的能效倍数放大。其成功案例很多,比如“大王山葵农场”、 MOKUMOKU农场、Ma Farm、“八代目议兵卫米店”等。MOKUMOKU以猪为主题农业,发展围绕主题的观光体验及产品体验,其年营业额约50亿日元。
同样,最早学习日本的台湾地区,其农文旅项目的发展更是青出于蓝,更加“小而精、小而美”,各类主题明确的农文旅项目比比皆是。例如薰衣草森林、三星葱、梅子梦工厂等,主题鲜明的农场动则也是上亿甚至几十亿台币的产值。
5、农文旅的发展未来
政策层面,从乡村振兴的决心与发展来看,中国的“农文旅”行业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从行业对标层面,相较于日本、台湾的农文旅发展,咱们的“农文旅”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市场层面,新生代消费的升级,对于自然的回归、对于文化的渴求等因素也将支撑农文旅继续发展成长。
因此农文旅未来之路可期。
来源:绥德县乡村振兴局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咨询电话:
0632-8915199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咨询电话:
0632-8912939
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咨询电话:
0632-8915166
翼龙湾柜族部落景区咨询电话:
0632-8806888
翼龙国际旅行社咨询电话:
0632-899019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