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美国作家阿尔文·托夫勒撰写的《第三次浪潮》一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变化进行了总结,并试图寻找出未来新发展趋势,这一宏观思考,曾经引发了一众经济学者、社会学者以及产业观察家的重视。
回到白酒产业。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酒种,具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同时,因为开设门槛低,从家庭作坊,到社办企业(集体所有制酒厂),到现在的国营大中型酒厂,白酒品牌在中国可谓“遍地开花”。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白酒行业同样经历这样的产业内卷。梳理过去的30年,白酒品牌发展到今天,更是后浪推前浪的结果。
1992-2011年:
浓香书写白酒品牌第一次浪潮
1992年,对中国白酒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这一年,白酒的生产不再需要“酒类专卖局”专管,同时,国家开放了市场定价权,也就是说,酒厂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由定价,白酒行业进入真正的市场经济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也是白酒野蛮生长的年代。彼时,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国人从过去“没酒喝”到“有酒喝”的需求转换,带动了白酒业的繁荣。
据说,在上世纪90年代,四川的原酒远销山东、河南、安徽以及东北三省,“只要是酒就能卖”,造就了一帮暴富的原酒老板。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蜀酒浓无敌”语境也从诗歌里走进全国好酒之人的嘴巴里,四川浓香大曲白酒,以“绵、甜、净、爽”迅速征服了消费者的味蕾。
2002-2003年,五粮液大力推广“OEM”模式,有品牌意识、有远见、有胆量的大商成了白酒开发品牌的“急先锋”,在资本与商业的推波助澜之下,从1992年到2011年,浓香白酒的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贡等成为全国白酒市场名酒主流,“浓香天下”蔚然成风,浓香白酒书写了白酒品牌的第一次浪潮。
2012-2022:
酱香白酒掀起白酒品牌第二次浪潮
进入2012年,高速发展的白酒遇到了史上最严的“禁止三公消费”的“禁酒令”,这让野蛮生长的白酒出现了整体的下滑。
而后颁布的“八项禁令”则加重了市场压力,特别是高端白酒,哀鸿一片。以茅台,五粮液为首的高端白酒主流品牌都扛不住,其他区域名酒“自嗨”的千元白酒更是卖不动。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这一调,就是三年。
2015年,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的股票在二级市场表现抢眼,带动了市场信心的恢复。当大家还在讨论行业是否“复苏”还是已经调整到位的时候,酱香白酒在茅台酒的一路高歌的带动下,率先突出重围,掀起了酱酒品牌改写白酒发展历史的第二次浪潮。
要知道,在2015年以前,浓香白酒占到全国白酒消费60-70%的时候,酱香白酒(主要以茅台为主),在全国的消费份额不足10%。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到了2015年,酱香白酒在茅台的带动之下,高端市场形成了“喝酱酒,更健康”、“喝酱酒,更上档次”等消费引导,据统计,当年整个酱酒销售规模接近800亿元。
有了钱,就好办事。
随后,以习酒、郎酒、金沙、国台等为主力军的酱酒军团开始大规模投入市场,每年几千场的品鉴会,上亿元的推广费用,掀起了“喝酱酒”新潮流。
当大多数喝浓香的消费者在意见领袖和潮流的催逼之下,开始“浓转酱”,酱酒市场份额蹭蹭上涨,一场轰轰烈烈的“酱酒热”在全国蔓延开来。
2020年4月,贵州白酒发展圆桌会议上,珍酒董事长吴向东还谦虚地说:“酱酒热,现在还是投资热、渠道热、消费端并没有真正热起来。”事隔两年,当过年回家,在三四线小城,发现那里人都在喝酱酒的时候,难免唏嘘:白酒香型的转换,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酱酒在整个白酒行业的销售占比约为13%左右,而到了2020年,已经占到了25%,然而利润远远高于其他香型,在搞利润的驱动之下,酱酒不火,谁火?
2022之后,
下一批浪花,它在何处?
从浓香天下,到酱香热潮,“香型红利”似乎成了白酒行业品牌浪潮最大的动力。从目前香型的分类来看,中国白酒有“十二香型”:浓香、清香、酱香、凤香、兼香、特香、董香、馥郁香、老白干香、芝麻香、米香和豉香、馥郁香。
从市场覆盖面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而言,则是以“浓、酱、清、米、凤”五大香型为主,各地因风土不同,气候水土不同,工艺流程不同,储存方式环境不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有酿酒专家一直在倡导融合香型。但融合香型,比如现在的馥郁香的酒鬼酒,以及馫香的金种子,还有目前正在加码兼香的郎酒,谁会成为下一批弄潮儿呢?
执 笔 | 麦 子
编 辑 | 萧 萧
排 版 | 大 维
校 对 | 米 洛
美 编 | 陈施宇
监 制 | 萧 窕
本文由【长江酒道 ID:CJjiudao】原创,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或添加微信:cjjd8866),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改编,否则依法追责。
... end ...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