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曾经的中国白酒一哥,终于打了场翻身仗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28 15:45:08     17

经济下行,白酒也不香了。

库存量大,去化不畅,价格倒挂,连带白酒股价一路坐过山车。

即便如此,万军丛中依然杀出了几匹黑马,来自三晋大地的汾酒便是其中之一。

8月24日,山西汾酒集团公布了半年财报,上半年实现营收190.11亿元,同比增长23.98%,归母净利润67.67亿元,同比增长35%。

过去的疫情三年,汾酒的业绩依然惊艳。即便在宴筵活动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三年期间汾酒在省内的市场营收增加了40多个亿,省外营收暴增100多个亿,毛利率也维持在72%以上的水平,可谓步履稳健。

目前,汾酒牢牢坐稳白酒行业第一梯队的位置,与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并列行业“五巨头”。

作为清香型白酒硕果仅存的巨头,汾酒的味道一直备受好评,甚至有圈内人士称,单就口味而言,汾酒是五大白酒中最好喝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它却始终卖不过茅台和五粮液?

除了汾酒自身的因素,更多还是造化使然。

1

对中国人而言,白酒是一门玄学。

曾经和一个开烟酒店的长辈聊天,提到白酒生意的时候,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门生意水很深。

首先,白酒是一种地域色彩很强的商品,每个产区都有自己的品牌,而且多多少少受地方政策的保护,外人很难打进去。

从西南、两湖、中原到东北,每个地区的白酒从口味、品牌到渠道皆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鄙视链。

截止到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多达963家,上市的白酒品牌超过500个,除了熟悉的五大巨头之外,大部分品牌偏安一隅,依靠当地资源吃老本。

除此之外,白酒的价值也很特别。

其他商品往往是越便宜卖得越好,白酒却是反过来的,越贵卖得越好。

比如上千元一瓶的飞天茅台,2022年卖了1078亿,而更便宜的茅台系列,却只卖了158.4亿,两者差距可不是一般大。

为啥贵的茅台反而卖得好?

因为高端白酒和房地产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品。

这里的投资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买回家收藏等着升值;一种是用于投资你的人脉,比如请客送礼。

据统计,58%的顾客买白酒是为了送人,22%是为了收藏,还有14%用于请客。

对中国人而言,酒的价格,约等于对方在你心目中的分量。你在饭局上和谁喝得,就意味着你愿意为TA付出更多,酒是一种投名状,标记了你对某人的忠诚。

所以,白酒的价格被一炒再炒,一瓶茅台甚至能炒到几百万,因为在中国人心中,酒代表了情谊和权力,酒的背后,是浓浓的人情世故。

白酒生意的第三个特点,是被渠道深度绑定。

目前白酒的主要销售渠道包括流通、商超、餐饮、酒店、团购与名烟名酒店。在这诸多环节中,经销商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尤其在当地市场,一些经销商往往拥有特殊的社会资源,比如认识某某领导或者大老板,他们会向这些大人物集中攻关,然后再通过领导的关系渗透到其他渠道,行内把这种操作叫做“盘中盘”。

任何生意一旦牵涉到关系,情况就会变得空前复杂。这也是外来白酒品牌很难打入本地市场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们没有当地经销商的关系网。

即便如此,本地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拥挤的市场内早已卷成一片红海,拼关系,拼渠道,拼价格是大家惯用的战术。

所以,白酒生意何止是水很深,简直是水深火热。

那汾酒又是如何突出重围,成为全国级的清香白酒巨头呢?

这还得从它的历史说起。

2

1932年,原裕汾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汾阳地区著名的酒坊“义泉涌”,生产著名的保健酒——竹叶青,成为汾酒历史上的第一个爆款。

1948年,在晋裕汾酒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杏花村酒厂。之后数十年,竹叶青一直畅销国内,还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评酒会连续三届评为国家名酒金质奖,汾酒的质量口碑就此树立。

除了竹叶青,汾酒又相继推出了古井亭、杏花村,以及用于出口的长城系列,堪称当时汾酒的四大王牌,一时风光无两。

关于汾酒的制作,最为业界称道的是它的“地缸酿酒法”。汾酒会将高1.2米的大缸埋在地里,再把酿好的酒装进去。为确保成品的绝对纯净,酿酒缸会用花椒水洗四遍用这种缸酿造的汾酒,味道才是最纯正的

1979年,汾酒的荣誉达到了巅峰。在当年举行的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评委经过现场表决,评出了中国八大名酒,它们依次是茅台、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熏酒、泸州老窖。

此时汾酒的江湖地位仅次于茅台,排在五粮液之前。但它的销量却比茅台和五粮液要高,利润也分别是茅台的6倍,五粮液的4倍,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汾酒在业内获得了“汾老大”的称号。

那么,“汾老大”是从什么时候起被别人取代的呢?

答案是酒类行业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后。

1988年,中国放开了对名酒的价格管制,这就意味着,所有酒厂将自行选择产品、价格和渠道策略,这宣告着酒类行业从此告别了行政主导的计划经济时代。

此后白酒市场开始迅速分化,茅台、五粮液与剑南春开始走高端路线,而汾酒、泸州老窖、古井贡酒等等则走向大众市场。

体制改革后,汾酒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酒业企业。上市第一年,汾酒从产量到出口都飙升至行业第一,号称中国第一白酒。

但谁也不会想到,属于汾酒的时代即将落幕。

从90年代中期开始,白酒行业的底层逻辑开始变了。

90年代以前,市场上的白酒以清香型为主导,清香型白酒一度占据75%的市场份额,这也是汾酒能够畅销几十年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以浓香型与酱香型为主的川酒与黔酒逐渐崭露头角,清香型白酒渐渐打上了“廉价”的标签。

而此时白酒行业的竞争,已经从规模主导,演变为品质与品牌为主导,品牌的含金量对于酒厂业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至于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一方面是人们口袋里的钱增加了,对酒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另一方面,随着商务活动的增加,饭桌上的应酬也越来越频繁了。白酒不再被当做单纯的饮品,而是成了彰显面子的社交货币。

此时的汾酒却误判了市场形势,它依旧采取”以量取胜“的策略,也不注重品牌建设,最终丢掉了”汾老大“的地位。

而发生在1998年的朔州假酒案,又让汾酒雪上加霜。这起轰动全国的假酒案致使数十人死亡,也让整个山西的白酒行业蒙上了阴影,汾酒从此进入了长达8年的低谷期。

直到2006年,汾酒才迎来了一线曙光。

3

90年代末,汾酒除了误判市场趋势,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产品线过于庞大。

汾酒旗下产品最多时曾高达上千种,而且很多是被经销商垄断销售的,经销商的既得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汾酒的市场决策,这也是它在90年代错失发展机遇的重要原因。

从2006年起,汾酒重新对产品线进行梳理,当时汾酒的主营产品包括杏花村、竹叶青、汾酒、老白汾,其中汾酒是中低端产品,老白汾则定位高端。

单单从知名度的角度来讲,杏花村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品牌的背后有一个典故,那就是杜牧的脍炙人口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问题是,杏花村的典故虽然人尽皆知,销量却不及汾酒。而且即使大家知道这首诗,也未必知道酒的来历。

主打汾酒还有个格外的好处,就是能彰显地域特色。相比于杏花村,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汾酒的地域标签更方便记忆。

经过反复思量,汾酒集团最终决定将汾酒作为主打品牌,并将高端系列老白汾作为延伸品牌,并按照10年、15年、20年、30年、50年采取梯次定价。

这回汾酒集团终于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时至今日,汾酒这一品类为集团贡献了90%的收入,在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汾酒又推出了主打低端市场的玻汾,中端的巴拿马与老白汾,以及高端品牌青花汾。

汾酒的产品策略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两头带中间“,玻汾主攻销量,青花汾提升溢价。仅仅青花汾这个高端品类,就拥有百亿级的市场规模。

2022年,青花系列的出货量突破百亿,营收占比近40%,其中入门级的青花20贡献了该系列超过60%的市场份额。

而在产品线的另一端,主打平价路线的玻汾销量更为惊人。汾酒集团原本甚至想放弃这条产品线,只因为它在低端市场口碑太好,最终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从2012年—2021年,玻汾的年销量保持着30%—50%的增长,2021年的销售额更是达到了60亿元,预计2025年的收入将突破百亿大关。

为了保持价格稳定,集团甚至对玻汾实行配额制,以控制投放量,根据广东的一位烟酒店老板透露,玻汾是汾酒中卖得最快的一款酒,通常只需10—15天时间就能完成一轮去化。

当然,玻汾卖得好除了便宜之外,还与清香型白酒的制作工艺有关。

酱香型与浓香型白酒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导致生产周期较长,以至于市面上经常缺货,尤其在白酒股价上涨的时候更是如此。

而清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很短,生产周期只需5—28天,而且清香型白酒不适合长时间保存,收藏价值不高,所以去化时间往往更快一些。

得益于产品线的合理规划,汾酒自2006年以后迎来了又一轮复兴,分别于2012年和2019年重回白酒行业百亿阵营。

不过,汾酒能够强势复兴,根本上还得归功于十多年来的渠道投入。

4

2002—2011年被誉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白酒行业几乎年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五大巨头纷纷实现了百亿规模的营业收入,一举奠定了白酒行业的头部格局。

然而,随着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公款吃喝的消费被严格限制,白酒行业的营收陷入断崖式下跌,高端白酒的销量首当其冲。

汾酒也没能逃过一劫。2015年,集团的营业收入从百亿跌到不足60亿元,复兴梦眼看就要昙花一现。

汾酒销量之所以出现严重下跌,除了受政策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市场局限所致。

长期以来,汾酒的市场以京津冀为主,而且超过70%的市场份额集中在山西境内,难以向东北和南方地区渗透,是汾酒发展遭遇瓶颈的根本原因。

另外作为国有上市公司,汾酒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思维僵化,策略保守,创新意愿不强等问题,企业急需来自外部的输血。

2017年,时任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签下军令状,力争三年内完成汾酒集团整体上市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在三年内实现业绩增长目标。并与山西省国资委签订了三年任期经营目标责任书。

随着改革大幕徐徐拉开,汾酒开始了股份制改革,随着一位重磅级玩家的入局,汾酒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018年,汾酒集团宣布将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华创鑫睿(香港)有限公司转让9915万股无限售流通股,每股转让价格为52.04元,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1.45%,这就意味着,华创鑫睿将成为汾酒的第二大股东。

而华创鑫睿背后的控股股东,则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隶属于著名的巨无霸央企——华润集团。

华润入股汾酒,足以看出山西国资委对省内国企改革的决心,汾酒与华润的联姻,也为集团带来了三重利好。

首先,华润作为央企,可以为汾酒提供雄厚的资金与管理赋能。

其次,华润在全国拥有广泛的零售渠道,比如华润万家、苏果、blt等等,这些渠道有利于汾酒的推广与销售。此外,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在全国也有广泛的经营网络,在啤酒、食品和饮料等领域有着丰富的运营经验。

更重要的是,华润还是酒类赛道的超级玩家。早在1991年,华润集团就收购了雪花啤酒厂,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华润啤酒。之后华润开启了并购步伐,相继将深圳金威啤酒、乐山蓝带啤酒、黑龙江三星啤酒收入麾下。

2006年,华润雪花啤酒超越青岛啤酒夺得中国市场头把交椅,并于两年后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单一啤酒品牌。

华润入股汾酒,可以把卖啤酒的成功经验带到白酒领域。混改后的汾酒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从2018年到2020年,汾酒的营收连续增长,净利润的同比增幅更是达到了54.01%、28.63%和57.75%。

除了有央企的加持,汾酒自身的渠道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9年,汾酒在省外的经销商数量为1846家,2022年净增了1000多家,达到2869家,全国市场的可控终端网点数量更是从70万家增至112万家。

对于省外经销商,汾酒采取所谓的1+1模式,厂家委派代表入驻经销商,而经销商则被赋予了很大的权重,包括资金周转、物流、组织陈列与品鉴活动,充分激发了经销商的能动性。

2015年,汾酒省内外的销售比例为57%和43%,借助1+1模式和人海战术,如今的内外比例则成了40%与60%,省外市场占了大头,尤其以长江以南市场的增长最为明显。

目前汾酒将大基地、华东、华南作为三大精耕市场。所谓大基地就是传统的京津冀地区,为什么要将华东与华南地区作为主战场呢?

因为在历史上,浙江、广东与福建这些省份没有重量级的白酒品牌,当地白酒在市场上缺乏统治力,这也给了汾酒进行市场渗透的机会。

“汾老大”尽管重振雄风,但它已经很难回到昔日的地位,而且前方道路依旧隐患重重。

5

自5月初到6月末,受白酒行业整体不景气影响,汾酒的股价经历持续下滑,市值从3800多亿跌至2612亿,蒸发了上千亿。

虽然这几年在产品和渠道层面不断发力,但仅靠汾酒自己的努力,依旧改变不了市场大势:清香型白酒不再是消费主流,浓香型与酱香型经历了几十年的营销传播与口碑发酵,已成为人们衡量白酒品质的标准。

2022年,清香型白酒在整个白酒市场的占比仅为12%,浓香型白酒统治了半壁江山。

除此之外,汾酒的产品定位也很尴尬。低端的玻汾依然是销售主力,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汾酒始终是平价白酒的代名词,即便是高端的青花系列,也就入门级的青花20卖得好,再往上走,价格逼近飞天茅台的青花40销量乏善可陈。

事实证明,一个品牌若想“上下通吃”,同时打通中低端市场,可谓难上加难。当年大众汽车推出叫板奔驰宝马的高端轿车辉腾,最后铩羽而归。

当然,有人会拿出反面的例子,当年丰田的雷克萨斯不是很成功吗?不错,但请注意,雷克萨斯的畅销,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当初选择在北美上市,日系车在当地深入人心,而且美系品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意外给了雷克萨斯机会。

而在老牌豪华车云集的欧洲市场,雷克萨斯直到今天依旧是边缘的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对于后来者而言,如果市场原本就强手如云,你基本就没啥机会了。

汾酒目前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它希望抢夺高端白酒市场,但这里早已是茅台和五粮液的天下,而且用户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向上突破势必会面临对手的强劲阻击,势必得不偿失。

而且汾酒还面临一个全行业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消费者不再偏爱白酒了。

根据调查统计,2023年中国酒类消费者更喜欢啤酒和葡萄酒,两者的市场占比分别达74%和67%,尤其是80后与90后,他们对白酒似乎不感兴趣。

的确,在年轻人眼中,白酒通常与高端饭局,请客送礼联系在一起,白酒自带“油腻”属性,背后是中年人的酒桌文化。

当然,这不是说白酒不能打开年轻人市场,比如同为清香型白酒的江小白,就成功切入了这条赛道。但汾酒显然无法成为下一个江小白,两者虽然品类重叠,但在基因和生态位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当高端化与年轻化这两条路同时受阻,摆在汾酒面前的破局之路,大概只有海外市场了。

事实上,中国白酒的出口一直不太理想,国际市场对白酒的认知度很低。2022年中国烈酒进口达22.8亿美元,而白酒出口只有7.16亿美元,白酒出口近战白酒产量的0.24%。

关于中国白酒出口较少的原因,有人归咎于文化因素,还有人觉得和饮食习惯有关。但问题是,同为外来品的啤酒和威士忌在国内也缺乏文化土壤,却为啥能卖得好呢?

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国内多数白酒企业的地域情结太重,觉得做本地市场的生意就够了,没必要全球化。

然而,这对于真正有野心的玩家而言,又何尝不是机会。

2022年,汾酒在全球总共开展了315场品鉴会,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尽管海外知名度仍旧远不如茅台,至少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是的,国外没有类似中国人那样的酒桌文化,没有把白酒作为礼品送领导的习惯,这就意味着,任何出海的白酒品牌,若想在海外获得销量,势必得改变自己的消费场景和定位,以适应新的眼光与口味。

必须承认这很难,但唯有艰难的路,才能让品牌摆脱内卷的苦海,在一片新大陆实现彻底的涅槃重生。

而走向全球化,就是这条重生之路。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内容还不错,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