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蓉火”设计者许燎源:在酒业美学的世界放把火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25 08:25:09     50





酒本身即艺术,是人与大地关系的注脚。
关于酒,我们聊风土、聊微生物、聊制曲技艺,在原料与工艺的线性交织中还原酒的物理线索。
而在一个并无酒香的艺术空间,许燎源带我们转向它的背面,望见铺陈在文化与传承、市场与营销之下的,酒的物性——那是对大地真挚的回应。
01|大水大鱼许燎源
刚刚落下帷幕的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轻巧的掠影里藏了一个名字——许燎源。
对有3000年建城史的成都而言,这是一次盛大的世界性体育赛事,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运动员来到蓉城,作为设计师,许燎源希望通过大运会的火炬设计来让世界看到“这就是成都,这就是中国”。

| 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取成都的简称“蓉”,同时寓有“融合”、“包容”之意 。设计上,将中国风格和巴蜀韵味巧妙融合于国际范儿中。图源/成都大运会官网

设计师往往通过具象化的物理载体,传达内在的抽象理念。许燎源也把成都之于他的意象,融进“蓉火”的色彩与线条里。
而反向的,关于许燎源之于四川,一定绕不开在新旧世纪之交横天出世的舍得。(《万宇&许燎源——造物者和他们的黄金时代》)
在金与红的纷飞中,朴素的咖啡色与米白安静地立在那里。两个色块,内圆外方,把舍得的调性带入了一个现代设计之中。
|上下色块分割,阴阳反转对比  图源/舍得股份有限公司
或者说,在21世纪的开端,许燎源把现代设计带入了还在工艺美术中打转的中国酒业美学。一体化通用设计的一炮而红,也为他带来了雪片般的订单。
在四川这个“酒窝子”,许燎源先后操刀了舍得、剑南春和水井坊等品牌部分产品的包装设计。
许燎源、川酒、四川,这三个关键词的互动关系从某个角度可以解释为:生长于四川的许燎源,把四川视为一个带有艺术属性的平行世界,并把这种理解融进对川酒美学特征的诠释中。
这种艺术属性,就是开放和包容。
|蓉火的设计手稿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当被问到火炬“蓉火”中有川酒元素吗?他直言“没有”。

在“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之外,许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不见山,而是山。

在他看来,酒本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也弥散在日常生活之中,化作生命体验。当你调动五感浸入生活,人的行为与情感也就融进了弥散中。

而以开放包容著称的成都,也就成为这场弥散的舞台,它让“风吹得进来,也留得住”。

|6月2日,四川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会徽、吉祥物“蓉宝”、火炬“蓉火”等集中亮相。 图源/视觉中国

“九天开出一成都”,大水之中,必有大鱼。成都与许燎源的关系,恰似大水大鱼。

而大鱼的出现,也必然造成大水的激荡。于是有了“天下智慧皆舍得,智慧人生,品味舍得”。

02|“应该醒过来了”
在今天的许看来,这场激荡的涟漪已渐入平缓,酒业美学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境地。
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个艺术家在设计酒瓶包装时,他对于“酒”的理解就显得颇为重要。
在过往的采访中,许燎源曾称“艺术属于大地的真挚”。
艺术家的使命是把这样一些灵魂性的东西通过模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大地到艺术,“我”是其中编织纷繁信息的那个梭子
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是世界精神的一面镜子。哲学家只是描绘出镜中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中介。
这种“人”为中介角色的视角,与酒的溯源不谋而合。

|创作中的许燎源   图源/朴素堂工作室

大地生五谷,五谷酿成酒。人是这中间的媒介,人把酒从五谷中解放出来。

可以说,酒本身即艺术,是人与大地关系的注脚。

燎源的工作室中,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材料,等待编织。就像川大教授邱晓林在《许燎源的态度和句法》中说的那样,“那些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材料,都包裹着一个个秘而不宣的宝藏”。

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这种“陌生”对酒业设计而言,更像是一种回归。

遗憾的是,在燎源眼中,中国白酒包装的呈现,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装饰设计阶段,没有进入未来设计甚至现代设计。

|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一角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中心
燎源在《献给未来》的新年献词中断言,“第三代企业家在未来世界的竞争力就是艺术家”,而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供应商的买卖逻辑中。
他以一个微妙的身份介入这场棋,在近乎死局的盘上,把酒业设计拉回生活实践的美,把酒拉回美的属性。
可以说,燎源是一把刀,割开舒适圈重复的窠臼,用看似没有边界的创作以冲击,触达酒业美学更本真的可能性。
03|可能性的艺术

诚然,这个时代一定存在厌倦的人事物,不过许燎源并不认为自己是被裹挟着前进。

在丧文化的语境中,有人批判,有人沉寂。然“咒骂和逃避不是他的选择”,他依旧野心勃勃:创造新时代。

|8月22日,《老秦会客厅》第六季第一期,图为许燎源(左) 与对话嘉宾秦书尧(右)在录制现场。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作为陶瓷出身的大师,燎源的涉猎不可谓不广。建筑、空间、绘画、雕塑、书法……回溯既往的所有作品,他干脆地归结出一个共同点:不断流变。

在这个人身上,没有学科、行业、材料的分别。他始终审慎地保持着中立的站位,在比较中抽离,把艺术实践成一场冒险。

而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对美的追求。

面对酒业美学的停滞现状,燎源呼唤这种比较性的刺激,把“对美的追求”视为密钥。
|《老秦会客厅》第六季第一期,对话许燎源:艺术变局与美的未来。
空谈“美”当然是一种不腰疼的说法。当艺术创作聚焦进酒业,他始终留存着对工业化的关照——工业条件构成了包材选择的半径。
即,如果无法复制地大规模生产,那就算不得一个妥帖、适合的包装。
以此为前提,燎源在工业化的限度内不断触探可能性的世界。“最大的快乐是又突破了,给行业带来新的力量”。
体制的积弊、惯性的沉迷,这些问题他不是没看到。“等待是一种很美好的期待”,怀着积极的心态继续投入——他从不是抱臂的旁观者。
所以,如何破局?
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品牌的成长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在种种限制下,内生动力的发挥存在许多桎梏,新的改变或许来自于“外部力量的刺激”,打破自我循环的传统状态。

图源/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

“现在90后、00后不爱喝白酒了,那怎么办?”
他不断提醒,“真正的企业家是不断为我们的生活世界提供更伟大的作品,更好、更优质地满足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在浩瀚中理解自身。
这也是酒的应有之义。
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之上,酒早已超脱出一个简单的消费品概念,而与情感、文化产生强关联,它的民族性、文化性才是传播的立足点。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蓉火”发布仪式 ,蓉火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太阳神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它既代表四川的地域精神,同时也代表了国家精神。 图源/视觉中国
在此回看火炬“蓉火”,这也是许的初衷:让世界看见成都,也是让世界看见中国。
从酒体设计到酒瓶包装,如何建立新感性的强关联,回归对生命力的理解,许燎源的姿态一直都是那个刺激性的“外部力量”。
借助第一性原理,他尝试回答落地的问题。
04|抵达灵魂最深层次的需要
大部分人对艺术仍然是阳春白雪的态度,“商业×艺术”常被认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命题。
我很好奇,“你设计的艺术包装,会在意消费者看得懂吗?这种传达有多少效力?”

|许燎源青铜雕塑  图源/许燎源博物馆公众号

如果说一本书的闭环是被读者阅读,那一瓶酒的包装在饮者眼里,这种理解门槛与艺术家的思维多少存在落差。
对于这个问题,燎源露出了一点狡黠。
快闪式艺术空间的搭建比比皆是,当一个毫无艺术教育背景的人抵达那个场域,这种环境的养育就已经完成了对他的影响。
如果把这种极致的艺术空间压缩再压缩,变成一瓶酒,举杯碰盏时,何尝不是对大地真挚的一声回应。
燎源相信,酒瓶包装在消费者手中,本身就是触达的闭环。看到它的第一眼,你的理解,就是一次“哈姆雷特”。
基于对产品的理解,消费者会通过自己的选择为商品投票——这也是市场格局形成的动因之一。
而置入今天审美萎缩的酒业市场,燎源却坚决地说“消费者是没有错的”。能否满足消费者更深层次的需要,“未来白酒应该会思考”。

图源/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

在工业主义盛行、市场发展无序的当下,愈发需要“物感随心”的设计态度。设计的逻辑并非叙事,而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达。
关于酒的表达,终究要回到大地,回到与生命的交互和母性的亲和感。爱是永恒的解药。
所以,相比消费品,燎源更愿意抛开匠气,触达酒里的人心。
从匠心到人心,他的设计逻辑其实也是商业逻辑——洞察人心最隐秘的渴望。基于这一点,商业与艺术的命题或许只是一体两面。

|许燎源和他的设计团队   图源/许燎源博物馆公众号

回到本职,年轻的设计师们也许还在这两端挣扎平衡,燎源的建议很简单:“能吃得起饭时,不要停止对设计的真理追求”。
对照今天的酒业美学状况,我并不认为许燎源是一个给予者、奉献者的角色。酒始终是他研究的课题,好的设计并不抱以拯救的悲悯心态,这也是他书写自己的意义所在。
“如果你的设计没有价值,最后你也会没有价值。”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