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伙计们大家好呀,今天想跟大家探讨一个话题:在我国白酒会不会被别的酒替代。
白酒行业作为当前a股市场最赚钱的行业,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认可。但是对于白酒行业未来是否依然赚钱,大家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除了万物皆有周期的普世观念的质疑外,更大的质疑来源于对白酒未来消费者喜好趋势。
之所以会有这种质疑源于对世界范围内酒业的统计。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对酒精类产品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即人均gdp低的时候喝高度蒸馏酒的受众多,慢慢的随着gdp提高,喝啤酒的增多,而到达发达国家更倾向于喝葡萄酒。
这一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通用,正因为此,不少人对我国的白酒产生质疑。认为高度白酒是穷人喝的酒,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发达,年轻人不会喝白酒,而是转向喝更易入口的啤酒和红酒。

对于这个观点我个人是不认同的。说到底未来年轻人喝不喝白酒还是取决于白酒是否有需求。
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更多人会去喝葡萄酒呢?不去喝蒸馏酒了呢?是因为葡萄酒好喝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对于没有接触过酒的年轻人来说,不论是啤酒,白酒,红酒,第一次喝的感觉都远不如饮料果汁适口!如果从好喝的角度来看,酒压根就不好喝。
但为什么渐渐人们就开始接受啤酒的苦,红酒的涩,白酒的辣呢?说到底人的品味除了先天味觉的真实感观外,绝大多数来源于后天人为的驯化!
驯化!没错!所有审美都是人为制定的,而制定的目的往往出于设立者的利益。比方说我有1000瓶红酒要卖,这些酒很甜,我就会对外宣称:红酒甜才是好酒。
同理现在咱们现在品酒的标准都是出于认为设计,在生活中被反复强调驯化形成的。和先天味蕾带来的主观感觉并不一定一致。

其次酒的产生和酿造取决于古代粮食和环境的地理分布。欧洲葡萄多所以盛产葡萄酒,而咱们国家是水稻发源地,适合用粮食酿酒,自然流行白酒和黄酒。
所以欧洲以葡萄酒为尊更多源于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欧洲只生产粮食而没有葡萄和水果,那么现在的局面可能就是欧洲的酒文化是白酒文化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葡萄酒的需求越来越大了呢?真的是葡萄酒更高贵一些吗?
当然不是!
这就得说到流行和审美的第二个特质!从上层阶级往下层进行传播!特权阶级喜欢啥,渐渐的会被下面的中产所追逐,直至下层阶级也传播开来。
比方说我国的茅台自古就是领导,军官喝的酒!而咱们国家官大于商,自然先从官场流行开,再到富豪,中产....一直往下。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酱酒越来越流行且低端化。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相信你们就发现了!咱们国家流行啤酒红酒源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流行输出!
本质上源于民族不自信,对发达国家流行的追逐和模仿。
换句话说,如果咱们国家是世界第一强国,那么流行趋势将变成白酒为尊,其次是红酒和啤酒。
咱们国家白酒走不出国门的很大原因在于国家地位不被传统强国认可。进一步导致对我国文化输出的抵制和贬低。
那么我们国家如果未来不能成为第一强国,是否白酒就没人喝?市场被红酒挤兑掉?
对于这点我并不认可。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咱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文化自信。我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我国的皇帝自称天子,华夏被看成世界的中心!万国因该来朝拜的地方!
对外来文化和国家都是轻视为蛮夷的态度!骨子里认为他们因该来朝贡的!
在这样一个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国度里,放弃自己文化的骄傲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国家也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崇洋媚外的阶段。但现在我国已然是世界第二强国,骨子里的自信又慢慢起来了。
所以,对于我国文化中占很大一部分色彩的白酒不可能消亡,甚至随着国力强盛将有很大可能对外输出。

最后一个原因:口味习惯
人的味蕾和多巴胺都是有阖值的。人的口味是越吃越重口的!当人一旦习惯口味更重的东西以后,再吃清淡的就非常难接受。
其次是多巴胺的分泌,对酒上瘾的人酒量会不断提高。因为酒精带来的多巴胺会不断习惯,从而需要更高浓度酒精的刺激。
而高度酒比低度酒更易快速带来满足和快乐。
所以随着人酒越喝越多,也就需要越来越高度的酒来刺激!年纪越大,对酒精越不敏感,越喜欢喝高度酒。
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好酒的消费力也提高了。结果就造成喝少喝好的趋势。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白酒做为中国地理环境下的原创产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要国家在,基于民族的自豪感,文化的认同感,在我国白酒是不可替代的。同理和红色文化深度绑定的茅台,其地位在我国是不可撼动的。
至于年轻喜欢什么重要吗?他们终将成熟,参与这个社会的交际和运转。而最终他们也将被我国上层设计的审美不断同化,成为下一代白酒流行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