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虾业一盘棋。
2023年初,疫去春来,无论是贸易商还是养殖户,面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并没有盼来强劲的消费复苏,反而是更重的寒气。对的,是突然间的,让人措不及防,万万没想到的。
多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给业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近年,随着国内外对虾养殖业的持续扩张,我们早有预期虾价会持续下行,叠加饲料涨价、成本高企、进口冲击、消费低迷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长期来看,中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进入了后微利化时期,2023年则是这一过程的标志性转折点。
我们无意“将寒气传给每一个人”,相反,养虾世界在走访市场交流时发现,早有业者开始谋求转型,在微利化的夹缝中继续闯与创。这也是我们近期想带给大家的专题报道。
第一站,我们采访了一位在江浙市场耕耘多年的虾业老兵,应受访者要求,我们将他的姓名隐去,并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将交流内容呈现。
关于虾价与成本
未来整体虾价行情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不大,属小概率事件,除非出现如当年白斑、EMS导致全球减产的病害,但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最终能赚到钱的人也如现在一样少。我预判中国的活虾整体价格还要下一个台阶。冬棚虾还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但投资回报率已远不如前。
虽然现在的小棚租金下降了,如东普遍降到200元/米,低者150-160元/米,已经退回到几年前的水平,但人工、饲料、动保等成本都在上涨,特别是虾料,两年时间高端料共计涨了近2000元/吨。今年气温高,虾生长快,但令人失望的是,今年如东小棚虾料比普遍去到1.4-1.5,我不知道这与饲料是否有直接关系,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单饲料成本就增加了1-2元/斤虾。
我所担忧的是,行业不正常了。饲料只是一个点,但现在看起来整条产业链都不太健康。
特别是小棚大户,可谓是进退两难:养吧,盈利空间如此小,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极可能巨亏;不养吧,如此大面积的小棚,想全部转手是很难的。击鼓传花,鼓声渐落,无人接花。
今年就出现了一个很怪的现象,包括浙江的小棚,平均棚产在1800斤,成功率达到8成以上,但最后一算账居然不赚钱;另一种情况更无奈,几乎百分百成功但最后也赚不到钱,因为小棚虾养出来了无法长途运输,不如外塘虾有优势,导致被流通商压价。
关于虾苗、养成与大环境
育苗不确定性增加与大环境恶化有关,包括养殖也是,只要大环境没有向好,将来育苗和养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今年不只是对虾育苗难,贝类育苗也遭遇了史上罕见的“滑铁卢”,文蛤、青蛤、花蛤等育苗场90%亏本,做不出苗,或是孵化出来了刚附着一段时间就没了。这导致今年文蛤苗卖到了天价,一分钱一个,去年最高峰时是一分钱6-7个,涨了6倍。花蛤涨了3-4倍,去年一分钱一百多粒,前段时间高峰时一分钱30-35粒。
我所认识的浙江标粗场,除了两家没有出现过“玻璃苗”,其余都中招了,有几家排了1亿多尾虾苗。为什么今年那么多“玻璃苗”?为什么那么多人养不好?综合种种迹象,大概率是大环境出了问题,因为往年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关于未来的养殖策略
未来如果大环境没有明显向好,育苗还是会很艰难,养殖也是一样,所以只能靠品种和模式的转变了。无论是哪种模式,单位产量已经达到天花板,我不建议盲目追求高产,产量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在行情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一定要戒掉赌博心理,提高养殖成功率是头等大事。
今年秋荐虾很多养殖户放苗回归理性了,降到6万尾/棚。如果养到30头,按80%的成活率,也有1600斤大虾出售,反季节的盈利空间还是有的。
快,代表效率,这是我现在策略:高成功率+大规格+高品质,成功率是首位,合理的产量下养殖大规格虾,提高运输成活率以获得更高的溢价,缩短养殖周期进一步压缩养殖成本。
养殖时间越长,成本越高。像今年这样的行情,很多养殖户待价而售,以为可以等个好价格,最终的结果是养殖时间长达110-120天,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钱赚的,光是饲料成本就增加不少。我们正在尝试一个生长速度更快的品系,试验数据为60天达到30头。
另一个方向就是转养高价值品种。斑节对虾也进入微利期,但日本对虾和罗氏沼虾是可以考虑的。在浙江,60头的日本对虾在春节前后卖到200多元/斤。现在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工选育的优质虾苗供应市场,一旦种苗问题突破,日本对虾会是下一个热门养殖品种。
近几年观察,虽然大众消费信心不足,但高端消费并没有减少。加上这些品种的养殖有一定的门槛和区域限制,产量变化不会太大,短期内不必担心供过于求的问题。一个适应范围广的品种,国人一旦搞明白怎么养了,肯定没几年就得白菜价,有一定的门槛的品种其产品生命周期会更长。
商务合作及爆料
↓↓↓
17万粉丝抖音号
↓↓↓
转载声明:如需转载原创稿件,请于24小时后与后台取得授权,并于文首注明来源:养虾世界 (ID: YangXiaShiJie),否则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对您的知识产权构成了侵权,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