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打造高水平农技人才队伍,我局认定首批市级农技首席专家19人并组建首席专家工作室,新成立11支市农业产业技术团队,涉及粮油、蔬菜、茶叶、中药材、水产等全市主导特色产业。
近年来,首席专家和产业团队以科技项目为平台,以科技服务为载体,深入基层,躬耕乡野,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科技兴农富民的绚丽篇章。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推出“我是市农技首席专家”专栏,展示我市农技专家们的风采。

我是颜韶兵,现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植保植检中心)经济作物(西湖龙井茶服务)科科长,正高级农艺师,市蔬菜(种子)首席专家,成立了蔬菜(种子)首席专家工作室,带领8名工作室成员开展科技创新、科技下乡服务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助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良种引育并行,推动科技创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良的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常年从事蔬菜新品种引种和示范工作,年引进蔬菜新品种100个以上,筛选推广优良蔬菜、鲜食玉米新品种20余个,其中引进推广的‘浙蒲6号’‘双耐’‘美玉8号’‘金银208’等品种曾多年被列入省种植业主导品种。
我和省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品种选育工作,累计育成农作物新品种4个,其中省审品种3个,农业农村部登记品种1个。育成的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杭糯玉21’连续三年被列入省种植业主导品种,在全省累计推广3.62万亩;育成的西瓜新品种‘利丰4号’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十佳西甜瓜品种,在多地累计推广12.51万亩。

坚持技物结合,加快科技推广
在新品种推广的基础上,我和工作室成员研究总结配套技术,推动蔬菜产业绿色高效发展。针对西甜瓜生产上出现的连作障碍严重、枯萎病高发等问题,我们总结形成了西甜瓜嫁接育苗技术;针对蔬菜普通PE地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残膜回收难、影响土壤环境等问题,总结形成蔬菜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技术,两项技术被列入2023年市种植业主推技术。同时,通过市、县两级农技推广队伍联动,我们强化了省、市两级种植业主推技术的应用,推动蔬菜相关新型农作制度创新,全市种植业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普及率不断提升。

强服务解难题,促进稳产保供
工作室成员把握关键农事节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生产技术指导,促进蔬菜稳产保供。在2023年科技服务月期间,工作室成员累计开展各类服务32次,参与服务专家42人次,服务主体102人次,推广品种26个、推广技术21项,解决种植主体各类问题28个,组织培训班2期,培训100余人次;持续做好“三联三送三落实”服务,帮助村、企业、基地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技术性难题;在蔬菜生产关键季节和特殊气候时期及时发布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深入基层开展蔬菜抗灾救灾指导。

实践理论融合,培养农技人才
作为首席专家,我指导1名工作室成员主持开展优质耐抽薹叶菜新品种筛选和叶菜周年生产技术研究;指导2名工作室成员承担瓜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在钱塘区、临安区建立瓜菜展示示范点2个,2023年春季展示瓜菜新品种114个,并参与举办杭州市瓜菜高效栽培技术和临安区山地瓜菜新品种现场观摩会。通过项目实施和示范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助推农技人员、乡土专家提升理论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近一年来,工作室成员主持实施各级科技项目7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4项,1人晋升正高,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逐梦田野,收获希望
30年来,我逐梦田野,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汗水,自身也获得了一些荣誉。自2020年以来连续担任市蔬菜科技专家服务队组长、省蔬菜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组成员、浙江大学校外行业导师。获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市成绩突出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市“131”中青年人才第一层次、省“151”第三层次培养人选。主持或参与各级科技项目20余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19项,主编专著1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今后我将带领工作室成员加强蔬菜产业调研,梳理各地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发挥好首席专家工作室平台作用,积极申报实施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推广和科技下乡服务,培养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技推广队伍。
来源:科技教育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