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银川落幕

作者:佚名      2022-09-26 08:01:07     179

本报记者 连 荷

初秋时节,万物静美。贺兰山下,一瓶瓶经过岁月沉淀的紫色佳酿吐露芬芳。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日前在宁夏银川落幕。从2012年举办的首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节到2014年的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再到2021年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历经10年醇熟积淀,宁夏一路加速快跑、提档升级,将酿酒葡萄这一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言顺介绍,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葡萄酒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倾力打造,充分发挥贺兰山东麓产区优势,做大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坚持酒庄基地一体化经营、酒庄酒发展模式,区域化布局、产业化推进、市场化发展,不断拉长做强全产业链,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葡萄酒产业综合效益,计划到2025年酿酒葡萄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3亿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

发展十年——前景广阔的大产业

2011年,贺兰晴雪酒庄凭借“加贝兰2009”获得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的国际大奖,更新了世界葡萄酒产地版图。此后的10年间,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宁夏拉开了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的序幕,从此踏上了追逐“紫色梦想”之路。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施行,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对产区进行保护的省区;2017年,宁夏葡萄酒在国际顶尖盲品大赛上获得150多个奖项,创历年之最,占中国葡萄酒获得国际奖项的一半以上。

酒文化画_中国侍酒师文化研究院_篮球文化酒

酒文化画_篮球文化酒_中国侍酒师文化研究院

“假以时日,当惊世界殊!”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禀赋与成就给予肯定,也为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前景与发展把脉定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总书记关于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从推进区域化布局到标准化生产,从品牌化经营到融合发展,举全区之力精心培育葡萄酒产业。

2021年3月,《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入选中国首批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同年,全国首个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宁夏,宁夏葡萄酒产业有了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名片。首届博览会期间,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给予宁夏“葡萄酒之都”的认可,宁夏葡萄酒加快了融入世界葡萄酒市场的脚步。

同样是在这一年,怀拥“综试区”和“博览会”两块金字招牌的宁夏,在全球葡萄酒销售遭遇“寒冬”之际,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葡萄酒产量达到1.3亿瓶,全年葡萄酒销售额增长15%、出口额增长256%。截至2021年底,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2.5万亩、占全国的近1/3,酒庄228家(已建成116家、在建112家),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雍表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综合实力实现了从“吐丝结茧”到“化蛹成蝶”的蜕变,业界影响实现了从“起跑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市场品牌实现了从“小荷露角”到“声名鹊起”的嬗变。

生态十年——厚植绿色的大生态

中国侍酒师文化研究院_酒文化画_篮球文化酒

贺兰山东麓干旱少雨的“荒地”曾让人望而却步。2016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为宁夏葡萄酒产业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今年7月,宁夏把“生态优先”作为五大战略之一,把葡萄酒产业列为“六特”产业之首,全力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做好“葡萄酒+生态”的大文章。

为了更好地利用宁夏特有的戈壁滩地质,有效地将葡萄酒产业发展与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今年4月,宁夏启动世界最大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张骞葡萄郡(银谷世界碳汇葡萄园)建设项目,对西夏区西马银及周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通过葡萄种植,把废弃砂石坑变成“紫色聚宝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项目。

“研究表明,葡萄园具有重要固碳功能,葡萄园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为每公顷每年6.2吨,相当于碳储量每公顷每年9.1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王紫云表示,宁夏将联合有关科研院校及专家团队,深入开展葡萄园固碳机理、储碳能力、碳汇潜力、碳汇价值及成果应用研究,设计葡萄园碳汇产品交易,通过碳汇交易提升产区生态价值。

陈雍表示,据测算,贺兰山东麓产区每年可节水2750万方,产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36亿元。经过一代又一代葡萄酒人的开荒拓土,昔日的荒滩戈壁、废弃矿坑变成了现在绿意盎然的葡萄长廊,成为区域气候改善、黄河水土保持和“三山”生态涵养的生态屏障,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修复的生态典范。20世纪50年代消失的雪豹重现贺兰山,野生岩羊、马鹿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绿色生态已成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幸福底色。

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商人陈德启说起自己开荒拓土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一棵树都没有,生态能好吗?生态好不了,葡萄能种出来吗?”陈德启引进滴灌系统,又在当地高薪找来600多名村民一起开荒种树、种葡萄。先后种植的500多万棵白杨树,已在戈壁滩四周形成了防护林。

中国侍酒师文化研究院_酒文化画_篮球文化酒

如今,宁夏通过酿酒葡萄种植,将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洲,葡萄园“深沟浅种”减少了水土流失,“园成方、林成网”成为贺兰山东麓的生态屏障。

融合十年——联动内外的大开放

一直以来,最让宁夏葡萄酒人忧虑的就是“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产业优势”。以2015年为例,宁夏葡萄酒的销量不足产量的30%。如何让获奖无数的葡萄酒走出酒庄库房,端上民众餐桌,成了宁夏亟待解决的难题。

品牌被认为是产品的市场通行证。然而,宁夏葡萄酒产品体系过于复杂、品牌多样性碎片化,削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和认识。若想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强力打造核心的明星产品,加深消费者对大单品的印象。

宁夏坚持政府主打产区品牌、酒庄主打产品品牌战略,先后引进170个品种(品系),聘请25个国家的冠军侍酒师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推广大使”酒文化画,引进23个国家的60名国际酿酒师来宁服务,带动产区60余家酒庄与国际知名产区、知名企业广泛交流……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2022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中,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以301.0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9位。

为了让宁夏葡萄酒被更多人熟知,近年来,宁夏依托贺兰山东麓葡萄基地、葡萄酒庄集群和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葡萄酒观光体验工厂、葡萄酒庄精品民宿酒店、葡萄酒庄婚庆基地、葡萄酒文创体验基地等产品,引进培育一批制造、物流配套供应、葡萄酒衍生品开发企业,把葡萄“吃干榨净”,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综合效益。

中国侍酒师文化研究院_篮球文化酒_酒文化画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政协副主席赵永清表示,宁夏将挖掘文化内涵,蓄积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动能,进一步叫响“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赵永清谈到,宁夏将提速开发酒庄旅游、着力做强星级酒庄、切实用好文旅平台,强化资源整合,打造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品牌。

“酒庄不仅仅是一栋建筑、一大片葡萄园,更应该是消费者心中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深度体验、场景消费的趋势在国内愈加明显,葡萄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利思酒庄庄主李学仁说。

去年以来,“葡萄酒+产业扶贫”“葡萄酒+文旅”的碰撞,再次激发酒庄发展新动能。目前,贺兰山东麓产区有近60家酒庄开展葡萄酒旅游业务,其中,获评国家2A级旅游酒庄4家、3A级4家、4A级4家,2021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以上。

“中国葡萄酒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潜力巨大,据统计,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而且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尤其宁夏因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葡萄酒旅游的兴盛。通过博览会助力,宁夏搭建了通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葡萄酒旅游国际形象凸显。”文旅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首届博览会成功举办以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融合模式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宁夏加快编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规划实施一批葡萄酒文旅融合项目,加快推进图兰朵、鸽子山葡萄酒文旅小镇等项目建设,构建酒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振兴十年——带动增收的大民生

葡萄酒产业既是宁夏的特色产业,也是群众的致富产业。贺兰山东麓作为宁夏主要的移民安置区域,生活着123万从大山梁塬搬来的移民群众。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壮大,广大移民群众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进来、从中获益,既能通过种植葡萄、流转土地增收,还能在家门口的葡萄园务工创收,形成了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联农带农机制,葡萄酒产业真正搭建了创业就业的“致富桥”、种下了致富增收的“摇钱树”、串起了乡村振兴的“富民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篮球文化酒_中国侍酒师文化研究院_酒文化画

“过去,村民们只能在葡萄地里种葡萄,或者在酒厂里捡葡萄。产业的兴起不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让村民们的收入翻倍了。我们在酒庄做葡萄酒销售人员,年收入十几万到二十几万元,过去也就三四万元。”志辉源石酒庄讲解员乔静介绍,以志辉源石酒庄为核心的西夏区昊苑村,依托辖区内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资源优势,17座酒庄年产葡萄酒产值近2亿元,年收益480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5%。葡萄酒旅游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全村旅游年收入达到2000万元。

不仅仅是志辉源石酒庄,陈德启的贺兰神酒庄葡萄园基地用工高峰时,平均每天要300—500人,采摘季等最忙的时候达到1000多人,葡萄树种好后,村民也可以承包几百亩。立兰酒庄所用土地为流转原隆村村民土地,每年以每亩500斤小麦支付流转费用,保障了移民的基本生活,并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120个就业岗位,年工资性支出400多万元……

梁言顺表示,现在宁夏葡萄酒产业已经与老百姓的“钱袋子”紧密相连酒文化画,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工资性收入约10亿元,移民收入中的1/3来自葡萄酒产业,广大群众通过葡萄酒产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小葡萄托起了群众的小康路。

《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21日01版)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国白酒门户网www.460.net.cn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