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上海的啤酒,我们追溯到解放前,那时候它主要分德系和英系。德系的上海啤酒公司成立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初始资本为40万元,英文名为Union Brauerei, A.G.,或Shanghai Union Brewery。首任经理为德商顺和洋行(Schwarzkoph & Co. F.)的赛法特(H. Seifart),并由顺和洋行总代理,所以早期的华行名为“顺和啤酒厂”。公司位于公共租界戈登路(今江宁路)40号,初期仅为一个小规模的啤酒生产厂。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对德国宣战,德国侨民被遣送回国。上海啤酒公司由挪威的汉记洋行、英商沙逊洋行等接管,西文行名Aktieselskaber Union Bryggeri,华名为“上海啤酒公司”。战后德商重返上海,公司仍由顺和洋行经理,恢复了西行Union Brauerei A.G.及华行的“顺和啤酒厂”名。1930年后,该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改为有限公司,核定资本达五百万元。不久,在宜昌路戈登路苏州河边兴建现代化啤酒厂,生产普通啤酒和牌号“U.B”的“友啤”啤酒,年产量达四十万箱,成为中国生产量最大的啤酒厂。1949年后,该厂实行公私合营,仍为上海最大的啤酒生产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厂被青岛啤酒厂接盘,成为上海生产“青岛啤酒”的主要企业。二十世纪末停产,旧址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并已改建为活水公园——梦清园。

英系的代表是位于定海路350号的怡和啤酒厂,后来改名为华光啤酒厂。英商怡和啤酒厂创建于1936年,商标为EWO(怡和)牌。1953年,怡和洋行将啤酒厂资产售予中国华光工业公司,工厂因此改名为地方国营华光啤酒厂,产品牌号改为光明牌,以火炬为商标。次年,啤酒产量达到3200吨,是原怡和啤酒厂年产量的3倍。

1993年,啤酒厂与澳大利亚富仕达中国有限公司合资,后来又转为富仕达独资。2006年,由于三得利国际集团的收购,公司更名为三得利光明啤酒(上海)有限公司。

华光啤酒厂的著名产品包括海鸥牌和光明牌啤酒,以及酒精含量为4.2%,原麦汁浓度为14度,被称为“14°啤酒”的高浓度啤酒——上海啤酒。该厂还有参照古方“人参固本丸”而研制成的华佗牌参杞补酒,以及参照古方“金樱子丹方”而创制的飞雁牌楠药补酒。

上海的啤酒行业从外资变为国有,再由国有变为合资,百年浮浮沉沉始终未能留下一个自己的品牌,即使是以前亚太的立波,也只不过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另外提一下,其实在1937年上海沦陷后,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军还开设过“上海麦酒工厂”(英文缩写“SB”),是上海啤酒的一个日系分支,因为手边资料不足,也就没有写。

以上文字由本人和AI共同创作完成,如有雷同,纯属人工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