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机构找我聊工程机械租赁行业,聊着聊着感觉这个行业确实还是有点意思,很多问题还是挺值得玩味。
比如这么多问题:1、为什么中国的高空车市场是租赁商为主导的市场?2、为什么高空车的厂商不能直接建好渠道卖给终端用户?3、为什么挖掘机租赁商在中国没有出现龙头公司?4、为什么美国的租赁公司规模巨大,经营效率高?5、中国租赁商的价格战要打到什么程度?6、中国会出现美国联合租赁式的公司么?……
我在行业里混了三年多,我只能尝试着回答这些行业的“根本性”问题,有不对的地方只能请包涵了。
1、为什么中国的高空车市场是租赁商为主导的市场?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本源”。
很多人会说中国高空车市场之所以是租赁商为主导的市场,主要原因是宏信建发资本力量雄厚,把这个市场给“买起来”了。
这其实是很荒谬的答案。不可能存在一家公司决定一个市场兴起或衰落的情况。
我觉得,相较于挖掘机,高空车更具备“临时性”设备的特征,这可能是租赁商为主的根本原因。以中挖为例,土方工程动辄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高空车的使用时间是长则一两个月,短则一两天,波动范围非常大。
工期使用的“长尾性”,可能是高空车作为一个良好的“租赁品”的根本原因。
2、为什么高空车的厂商不能直接建好渠道卖给终端用户?
由于它的长尾性,所以终端用户买的很少,所以高空车厂商不需要自己建立代理商,建设渠道卖货,而是直接找到头部的“租赁公司”,与之绑定,这样经营效率会更高。
3、为什么挖掘机租赁商在中国没有出现龙头公司?
这个问题非常戳人,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可能有8000亿左右,但一半是挖掘机,而挖掘机在国内非常难作为租赁商的“产品”。所以,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对于租赁商来说其实只有4000亿左右。
回答这个问题真得“比较”。我们访谈过美国联合租赁的SVP,他的说法是,在美国,挖掘机是“干租”,不需要配置机手。而中国,挖掘机证是必须得考出来的。
需要配置机手vs不需要配置机手,这里面的差别太大了,因为管理人比管理设备难太多,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概念。
4、为什么美国的租赁公司规模巨大,经营效率高?
这个问题也挺戳租赁人的。
美国确实是经历了一大波长达几十年的“并购整合”历程,但“并购整合”的代价是啥,对于联合租赁来说是财务总进了监狱、创始人退出了,当然对于行业来说,是行业更加规范了。
美国的租赁公司规模巨大,主要原因是并购整合。内生性的增长虽然有,我估计不是特别多。
经营效率高这个点,就更戳肺管子了。
我猜测,主要原因还是形成“寡头”的格局后,这个市场就会逐渐好转起来,可能美国之前的价格战也挺凶猛的,导致经营效率不高。
另外还有一个点,就是美国整体其他行业的“经营效率”都比较高,因此也拉高了租赁公司的“经营效率”。这里可以有一个说明:在全球可贸易的产品中,美国拿到了很多利润,比如手机、软件等行业,因此这批高薪的人也愿意多花点钱给为他提供服务的人,比如租赁商。
另外,老美的租金价格、人工费用确实比中国高,那么相对于设备的成本而言,设备成本的占比可能会低很多,这也是中美之间很大的不同。
5、中国租赁商的价格战要打到什么程度?
当年宏信有个很傻的行为:打众能。
我记得我当时在写《价格战》报告的时候,还曾经写过一段“就算众能被打死,也会有第二个众能站起来”,其实“第二名”是永远打不死的。结果也确如我之前所写,华铁起来了。
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宏信不能吃下整个市场,宏信只选择了几家设备商合作;那么就必然导致一些设备厂商“扶植”自己的“租赁商”,而且很有可能是共同扶植一家租赁商,让他与宏信抗衡。
现在的华铁与宏信的竞争,很像当年的众能与宏信的竞争,双方好像都想把对方摁死,但“第二名”是永远存在的。
从目前看,可能两家公司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得等到什么时候两家寡头都觉得“肉疼”了,这个市场的价格战才会停止。
那么什么时候会“肉疼”呢?高空车市场不再增长而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或者财务投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打下去。
6、中国会出现美国联合租赁式的公司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白联合租赁是啥。
在我看来,联合租赁的根本其实是:1)帮助顾客管好自己的所拥有的设备,2)能够为客户提供打包式的设备、材料以及工程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点,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做这事(也有可能有,但我不知道),但这并不代表这事没有意义。第二点,国内确实有公司如宏信做了多种设备,也想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但这一步还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前路还非常漫长。
原因可能是:1)中国工程机械设备租赁这个行业,最大规模的是挖掘机等土方设备,其他的设备都挺小规模的,所以不太值得投资很多;2)有个挺大的行业叫塔吊,大概规模有一千多亿,但这个市场又跟目前最难的房地产行业高度相关,所以塔吊也不太有人愿意进入了;3)设备管理非常复杂,比如小型工机具等设备,丢失、损失太麻烦了,中国租赁商的“精细化管理”还远未到这个程度。
当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