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产区崛起正当时,在宁夏感受葡萄酒的勃勃生机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03 00:58:47     31


文 / Mia

1984年,宁夏地区第一家葡萄酒厂挂牌成立。在初代开荒者的精心照料下,一棵葡萄藤在黄沙中扎根结果,酿成一瓶葡萄酒。

黄河的哺育,滋养着本就处于北纬38度黄金酿酒葡萄种植地带的贺兰山北麓。36年后,当初的葡萄藤长成一湾绿洲,一句“当惊世界殊”的殷切厚望,为宁夏这片宝地育下一颗新的种子。

一山一河一长廊,宁夏葡萄酒产业沿着大产区、大产业、酒庄酒的发展思路前行。在近期发布的《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中“一带、两区、三个产业镇、四个酒庄集群”的规划出炉,再次为贺兰山东麓明确了“世界葡萄酒之都”的宏伟目标。

得一山一河之胜

将“风土”种出来

1100米的黄金海拔,辅以山脉对寒流抵御作用的天然优势,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有着悠久的葡萄酒种植与酿造历史。而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现代工业化建设,将这份沉甸甸的岁月佳酿承接了下来。

风土概念,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奠定了“种得好,酿得好”的第一步路。2012年《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保护条例》颁布、2013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酒庄列级暂行管理办法》实施,赋予了宁夏产区“全国首个”省级人大立法保护产区、“全国唯一”实施列级酒庄制度管理产区的独特身份。

2021年,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落户宁夏,标志着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进入国家层面。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中国葡萄酒品牌的抢滩登陆,包括5.5亿元打造的西鸽酒庄、4A级旅游景区张裕龙谕酒庄建成,贺兰晴雪、迦南美地、贺东庄园等名庄云集,成为全国精品葡萄酒庄的聚集地。这些酒庄各具风格,聚集成了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四十年现世的“紫色奇迹”,彰显着宁夏产区葡萄酒产业的茁壮生命力。如今贺兰山东麓以58.3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稳居国内最大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以228家酒庄和1.38亿瓶的年产量为消费者输出品质好酒,占国产酒庄酿造总量近四成。

而国际大奖的不断捧回,印证着这条“种植风土”路径的正确性。从数量上看,宁夏产区酿造的葡萄酒在过去十年间斩获超过千项国际大奖;从频次上看,宁夏产区的葡萄酒仅近两个月就在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柏林葡萄酒大奖赛斩获多个大金奖。

不负一片热土,有关风土的研究在宁夏产区仍在继续。今年上半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与众高校签署“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个性化智能酿造核心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合作,将为宁夏葡萄酒产业输送更多人才,支撑贺兰山东麓“特征典型强、产品风格可识别、酒种多元化的”产业前行目标。

讲好产区故事

彰显“风土自信”

多年耕耘发展,宁夏葡萄酒产业种植、酿造、销售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发展硕果累累。而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形成一整套完整产业链的基础上,对葡萄酒文化的深入探索,在葡萄酒品牌声量上的积极传播,推动着产区向高质量发展的下一步前行。

一方面,宁夏贺兰山东麓持续推动“葡萄酒+文化旅游”建设,凭借特殊的旅游资源优势,宣扬中国葡萄酒文化。今年上半年,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将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而在西鸽酒庄、图兰朵葡萄酒小镇、漠贝酒庄葡萄酒文旅项目、张骞葡萄郡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宁夏文和旅游厅发布了2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产品,挖掘酒庄特色,实现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吸引消费者。

另一方面,宁夏葡萄酒持续建立表达体系,强化“中国风土”的话语权,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奠定基础。去年中国首个以产区为背景的葡萄酒侍酒与服务认证课程《中国葡萄酒侍酒与服务》在宁夏发起,成为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文化体系”与“话语体系”的一面旗帜。

今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发布,其中提到“法国支持中国将尽快提出的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申请,支持中国举办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再次将宁夏产区的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为宁夏产区的发展提振信心,

6月9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大会与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如期召开,宁夏产区作为中国葡萄酒的代表,向世界展现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会议期间,产区向全世界发布《贺兰山倡议》,倡议加强世界葡萄与葡萄酒产区之间的交流,为宁夏葡萄酒产业拓展新机遇。

从开疆破土建庄,“种”出来的产区风土,到讲好产品故事,树立中国的风土自信,宁夏葡萄酒将风味和品质特点凝聚成知名度和竞争力,随着在国内外市场上声量的逐步彰显,宁夏产区未来发展潜力更加可期。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本文为【糖酒快讯】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改编,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