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名酒七十年高光时刻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7-26 09:32:40     44

1952-1987年

泸州老窖:创造浓香时代

如今,当提到行业第一时,我们往往会想到茅台,然而茅台登顶的时间并不长。从1952年名酒问世以来,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泸州老窖是行业的佼佼者,并直接引领了中国白酒的“浓香天下”,浓香型白酒曾经占据中国白酒市场份额的70%。

第一届国家评酒会之后,国家组织专家对泸州老窖进行了工艺查定,总结出泸州老窖的酿造技艺,并于1959年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本酿酒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确立了泸州老窖在中国酒界和学术界的地位。周恒刚先生亲笔题写的“浓香正宗”更是赠予了泸州老窖。

这其中,泸州老窖做出了两项重大贡献,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勾兑技术。

说起“勾兑”,这是一项酒企不愿多言的、消费者不甚理解的技术。实际上,勾兑作为白酒生产工艺的三大技术之一,是构筑名优酒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考虑到白酒的战略物资地位,发展白酒勾兑技术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并且直接推动了勾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50年代初,勾兑应用于不同糟粕酒之间;60年代初期,勾兑进行在不同老窖酒之间;70年代,勾兑逐渐发展为一门技艺,并应用于生产实践;80年代以后,勾兑技术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已经可以运用感官、色谱和常规分析对基础酒的数据进行勾兑。

2、人工窖泥老熟技术。

在浓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窖泥对于酒体的香味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窖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浓香型白酒的优劣。泸州老窖所拥有的这项新的窖泥老熟技术,能够使新建窖池在较短的时间内产出优质白酒,实现浓香大曲酒的生产工艺在异地成功复制。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泸州老窖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数百家酒厂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和支援,推动了中国白酒的科技进步,促进了浓香型大曲酒的发展。

泸州老窖也是中国白酒中第一家实现百万级规模的企业,“泸老大”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前。然而,在1988年,国家开放了名烟名酒的价格计划调整时,这个时代终结了,而在这一轮的浪潮中,“泸老大”失去了高端白酒市场的地位,将第一的宝座慷慨让出。

1988-1993年
"汾老大":打造老百姓都能喝起的名酒

1988年至1993年,汾酒连续六年蝉联白酒行业的霸主地位,奠定了他们在行业中的“老大”地位,这并非偶然之事。
1985年,当汾酒的产能达到了115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时,“汾老大”的名声早已传遍四方。
在1987年,汾酒的利税达到了8830万元,超过了当时茅台的6倍,五粮液的4倍。
1988年7月,国务院决定放开名烟名酒的价格,并提高部分烟酒的价格。当时,放开价格的包括茅台、五粮液、汾酒、郎酒、泸州特曲、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西凤等十三种名酒。
价格的放开意味着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自行定价,各个企业的决策作用因此凸显出来。于是,名酒迎来了第一轮价格上涨热潮。
然而,在放开价格的同时,国家在当年年底出台了“名酒不准上(公务)宴席”的规定,又对这十三种名酒作出“统一降价”的指示。
自此,分水岭出现。
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名酒代表坚持涨价策略,并多次上调价格,而泸州老窖、汾酒、古井贡酒等名酒则在涨价后主动降价,提出了“名酒变民酒运动”。汾酒更是提出了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
因此,即使在后来政策有所松动的情况下,汾酒、泸州老窖和古井等名酒依然坚守着“政治正确”的立场。
1994年1月,汾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填补了山西省在资本市场上的空白,也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白酒企业,开辟了白酒行业的新纪元。然而,在1994年之前,五粮液曾在厂长王国春的领导下三次涨价,取代了汾酒的领先地位,成为行业的第一。
可以说,汾酒、泸州老窖和古井等名酒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更加重要。即便在这轮战略决策中犯下了错误导致失去了行业的第一位置,但是四年后,他们遭遇了让人心痛的挫折。
1998年2月,山西省文水县的农民王青华以34吨甲醇掺水,调制成了57.5吨散装白酒,为了牟利而出售给个体户。这批散装白酒中的甲醇含量严重超标,进入山西朔州后,导致27人死亡,222人中毒入院治疗,其中多人失明。这就是令全国震惊的“朔州假酒案”,恰逢新年佳节,山西人民的春节气氛被毁得一干二净。
此事发生后,全国对山西白酒陷入恐慌,尽管汾酒本身与这起事件无关,但因为同属山西,却不得不承受其严重后果。更加令人遗憾的是,“掺假”这个词从此成为全行业心中的痛,至今仍然让消费者一谈起“掺假”就心生畏惧。
1994-2012年
五粮液:买断模式铸就白酒巨亨

1994年,五粮液与福建邵武糖酒副食品公司合作推出了“五粮醇”,五粮液的OEM贴牌模式由此而生。
根据该模式,五粮液负责生产优质产品,经销商则负责市场推广,双方按协议比例分享利润。这一模式既解决了酒企产能闲置问题,又激发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子品牌快速崛起为五粮液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仅用两年时间OEM品牌“五粮春”的营收从939万元增长至6712万元,提升幅度高达615%。
同时,五粮醇的营收规模也增长了437%。到了2002年,五粮液已孵化出上百个产品系列和上千个子品牌,
如今仍活跃的五粮醇、金六福、浏阳河,皆是当年OEM模式下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众多子品牌贡献的销售额迅速扩大了五粮液的产能优势,助其超越汾酒成为新一代“白酒巨擘”。
同时,五粮液也成为首个销售额破百亿、市值破千亿的白酒企业。在2000年,五粮液的营收已超过后十位白酒企业总和,当时茅台的6倍。
客观而言,五粮液OEM模式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那个时代对品牌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受制于较低的消费水平,高端白酒需求远不及如今,因此并未对五粮液的品牌和整体业务造成明显破坏,众多经销商在尝到甜头后,也将目光投向其他知名酒品,川酒、鲁酒的OEM风潮一度热捧。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汾酒就接触到一些主张“联营、贴牌”模式的经销商,更有上级领导提出以汾酒牌子联营周围470余家烧酒作坊,形成一个宽松型“托拉斯”,进一步培育更多的“万元户”。然而,汾酒作出了拒绝,认为这样做“无异于大规模制造假冒汾酒,是自欺欺人之举”。
随着大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OEM模式开始出现问题,众多子品牌稀释了五粮液主品牌,2004年,五粮液的净利润被茅台超越,2013年,营收也在茅台之下,两者的市值差距日益扩大,五粮液失去了头把交椅的宝座。
直到2019年,五粮液集团正式发布《“五粮液”品牌产品开发及清退管理标准》、《五粮液集团系列酒品牌和产品开发及清退管理标准》等文件,下决心进行大胆而彻底的“瘦身”行动。
2013年-至今
茅台:打造酒业巅峰"天花板"

回顾茅台登顶的历程,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成为了注目焦点:
1978年,茅台酒产量首次突破1000吨,茅台开始实现盈利;2001年,茅台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当年销售茅台酒达7317吨,实现营收16.18亿元,净利润3.28亿元,而当时的五粮液,无论在营收还是利润方面,都是茅台的近三倍。
2004年,茅台净利润达8.54亿元,首次超过五粮液的8.30亿元;2006年茅台零售价超过五粮液。
2007年茅台出厂价超过五粮液,同时,茅台股价也在这一年首次突破百元。
2013年,茅台实现营收上的超越,从此问鼎白酒之王的宝座。
2017年更是以一己之力成为沪深股市第一股,将贵州在资本市场中托起至前十的位置。可以说,凭借不到五粮液零头的产能,茅台的逆袭令人震撼。
因此,实际上,茅台真正登顶白酒巅峰,距今仅过去了短短十年。关于茅台问鼎之谜,观点众多,以下是几个较为可靠的解释。
首先,茅台在量价关系把控方面做得最出色。茅台登顶的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提价史。有一点不同的是,在2008年之前,茅台的涨价是相对被动的,基本上是跟随五粮液进行涨价。
而到了2008年以后,茅台开始主动掌握提价的权利。无论是"控量提价"还是"提量控价",茅台始终保持高端定位。
客观来说,正是茅台打造了中国白酒业发展的“天花板”。此外,也正是茅台的高端地位推动了白酒价格的上升空间,使得整个行业在每个市场定位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从茅台与五粮液的长途跑中可以总结出,茅台的成功源自专注,从"一曲三茅四酱"到"1+3"战略,茅台的产品策略始终专注于核心单品。
而五粮液则是贴牌兴盛,败也因贴牌而败,众多的贴牌商逐渐稀释了五粮液品牌的价值,削弱了其品牌美誉度。
当五粮液意识到问题时,茅台已经如箭在弦上,势不可挡。另外,多元化也是五粮液经常被批评的地方,相比之下,茅台始终坚守酒业领域,稳固了其基础。
与其他白酒企业相比,茅台擅长在稀缺性上讲故事。无论是酱酒的独特“12987”酿造工艺,还是长达五年的超长储存周期,以及茅台镇7.5平方公里的酱酒核心产区、巴拿马大奖等,茅台将“稀缺性”这个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
这个故事中,只有贵州茅台镇、赤水河流域的那片7.5平方公里土地上才能生产茅台,而且必须使用当地产的红高粱作为原料;传统的酱酒“12987”酿造工艺,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最后还要储存5年以上。

这种小产地、严格选料、费时费力的制作过程,茅台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稀缺性,同时对茅台高端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背后,是茅台强大的品牌传播能力。有一个小故事可以为此证明:自2001年以来,茅台开始申请"国酒茅台"商标,一直持续到2018年才放弃。尽管茅台并未获得国酒商标,但却成功将"茅台是国酒"的观念深入人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