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混凝土企业对混凝土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徐勇,左兴华
[摘 要]概述混凝土企业如何从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延伸到混凝土实体质量控制,从而有效在短周期内保证混凝土实体强度合格。形成从原材料合同的签订到混凝土实体验收的全程监控档案,达到权责清晰,每天监控,日事日毕的闭环管理。
[关键词]全过程质量控制;现场管理;全程监控档案
0 前言
前段时期各地区陆续发生多起因混凝土质量问题而对已建完的建筑物进行拆除的事件,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除了罚款甚至受到了刑事处罚。此类事件不仅造成各合作方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让各相关人员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众所周知,混凝土质量重在过程控制,原材料进厂分类存储→配合比的正确输入→原材料上料时水分的变化和原料质量的稳定→计量设备的准确性→操作员的正确操作→搅拌车内是否有积灰积水→运输过程中是否停罐→是否到达的是指定工地→到达工地现场是否等待时间过长和任意加水→施工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管理是否规范。以上过程控制在笔者前期的《混凝土质量到底掌握在谁手里》[1]文章中所提到过。但是本次讨论的内容是将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进一步延伸,一、延伸到上游,即混凝土原材料厂家的选择,以及合同中对因原材料质量引起的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的责任的明确。二、在施工方现场管理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混凝土企业如何进行监管;三、定期对实体混凝土强度的跟踪。四、混凝土企业应该建立起完整的质量过程控制档案。通过以上四项内容的落地实施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1 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混凝土质量稳定的前提是原材料的相对稳定,而这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最核心的因素。所以原材料检测工作的前置非常重要。同时在采购前签订合同中约定,由于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导致的混凝土质量问题的责任要明确,避免发生质量事故后推诿扯皮。各类原材料都有可能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一名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试验室主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基本上卡住了原材料的进口关,最起码卡住了 80% 的原材料。但是依然会有漏网之鱼。比如说水泥、矿粉强度突然偏低,凝结时间突然异常,砂石料中有特殊杂质,这些都是滞后的。所以在合同中必须约定相关责任,同时不建议完全依据国标来作为标准。比如水泥正常28 天强度都在 50MPa,突然有一批降到了 45MPa,要是依据国标这水泥也是合格,但是就可能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合格。或者是砂石料中存在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杂质,造成了混凝土质量问题,所以在合同约定中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责任。否则产生了经济赔偿,无法找到相关责任方。这些问题都在困扰着混凝土企业。若想把该工作做好,第一选择地方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本身重视质量,技术人员配备齐全,这些从合作过程中就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其次选择稳定的供应商和车队,这样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长期培训交流,对方自己就会从源头开始注意,哪怕中间出现过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他能主动认识到问题并承担起责任,这是有助于后期质量问题的避免的。同时在签订合同中严格约定要相关质量条款。涉及到质量的问题可以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处理。2
现场施工过程的混凝土跟踪
现在抛开施工方现场管理情况不谈。作为混凝土企业要对现场施工的实际状况了如指掌。比如说同时供应着若干项目,其现场施工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那么混凝土企业必须在供应前期就对每个项目的管理人员的情况、现场施工人员的施工习惯、24 小时施工的状态了然于胸,才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管控强度,为了保证混凝土实体强度合格最终保护好自己。针对管理很差的工地,那必须每次都派人在现场跟踪。针对违规操作的行为留下相关的影像资料。同时跟项目总工和项目经理进行反复的沟通并可以工作联系函的方式留痕,如果确实影响到了实体强度,适当提高成本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要么就选择放弃。所以在合作开始前对每个项目施工现场的施工实际情况要了解清楚,同时制定实事求是的质量保证方案,目的就是要保证实体强度合格,避免出现混凝土质量事故。在签订混凝土供应合同时,详细约定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相关责任,为后期合作做好相关铺垫。同时加大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是非常必要的。3
实体混凝土强度跟踪
作为混凝土企业应将混凝土实体强度合格作为日常监控的重点,而不应该完全以标养试块作为唯一的依据。在了解完每个项目的现场施工实际状况以后,制定的就是以混凝土实体强度合格为目标的质量保证方案。所以正常情况是每月对所有的实体进行一次彻底的回弹。针对在日常标养试块强度偏低的、施工工程中有异常的施工部位要随时进行实体质量跟踪,并形成必要跟踪记录。包括及时跟相关方进行沟通,留好相关备忘录。针对在回弹中发现的异常问题,要及时跟相关方沟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要跟混凝土抢时间,保证最终混凝强度的合格。在这里强调一下,这是搅拌站企业的一种思维的改变,也是一种服务的延伸。同时自己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比较踏实。制定统一的回弹表格,相关信息填写要完整,现场服务人员要签字留档。4
建立质量过程控制档案
一套较为实用的、完整的各项目混凝土全程监控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内容:(1)首先是原材料的进厂检验,按照批次检验及按标准留样,有问题可以进行复检。(2)每天生产的混凝土配合比的实际用水量、外加剂用量和凝结时间的统计记录。(3)每天生产前配合比的验证,及经时损失的试验记录。(4)混凝土试块 3 天、7 天和 28 天强度的跟踪记录。(5)全天生产过程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所有异常情况的记录及相关视频的每日分项目留存。(8)日常相关记录的真实填写,如砂含水,温、湿度记录,出厂检验记录等等。(9)每天以技术日志的方式,值班人员将所有数据及异常状况视频通过微信群发在技术管理群中,做到每时每刻对混凝土质量过程控制进行监督管理。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形成每个项目、每个部位完整的混凝土质量档案,从而可以复原所有的混凝土生产过程。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根据各项目施工过程控制中的不足,制定专项的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实体强度,最终保障混凝土合作各方的最终利益。参考文献
[1] 徐勇,混凝土质量到底掌握在谁手里[J].商品混凝土,2015(2):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