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纬商评
✦
以全新视角观察全产业链,全方位解析经营之道
刚刚过去的618,白酒在促销无力、消费不振的氛围中悄悄度过,再次加大了白酒行业“唱衰”的声音。
白酒行业到底处于什么情况?官方机构发声了。6月19日,中国酒业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称,2023年白酒行业和白酒市场的新一轮调整周期已经到来,2023年总体上是“短期不乐观,长期不悲观”,产业将呈现理性增长的趋势。
所谓“理性增长”,是换种说法的托词;“长期不悲观”,是为坚定未来信心;“短期不悲观”则是目前面临的最坚硬现实。白酒调整作为今年来最热的话题,无论企业还是商家现在都已承认:倒挂很普遍、库存压力大、恢复低预期。
01
库存、倒挂和“内卷”
今年一季度,白酒行业总体开始呈现“大分化”趋势。一方面,头部上市公司和白酒龙头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茅台还能继续保持强势增势。另一方面,下游的渠道商和终端零售商的销售业绩表现整体疲软。
中酒协《报告》解释称,2022年,白酒流通环节的库存压力持续提升。一季度,中小品牌以及酒商普遍存在库存积压、价格倒挂、消费下降、预期转弱等迹象。
事实上,人气火爆的糖酒会也体现了出来。现场人气旺,但签单很冷静,多数观众仅仅是为了观察行业流行趋势,积累行业人脉,经销商们下单十分谨慎。另外,糖酒会以后,白酒股在资本市场开始遇冷。2月底以来,白酒板块持续调整,较高点已跌去约20%。
一切的起源,都在于白酒市场的库存高企,动销缓慢。根据调研,今年春节后,白酒淡季比疫情前来得更早一些,传统的“商务、团购、宴席”三驾马车未能齐头并进,“五一”期间酒水市场只有宴席用酒市场表现比较好,商务和团购偏弱。
白酒渠道库存处在高位,整体动销缓慢,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中酒协《报告》称,51.43%的受访酒行业从业者认为,上半年市场遇冷。
更不好的消息,这一切又引发了行业的内卷。受制于经济环境及消费氛围影响,今年以来白酒流通端、供给侧都在“内卷”。这让白酒的市场更难看了:高端品牌销量和增速方面乏力,一二线白酒不同程度的价格下降甚至倒挂。只有300元以下的中低价位段产品市场表现较好。
这说明了白酒消费的下行趋势明显。中酒协《报告》表示,1月-5月,64%的经销商认为“市场价格倒挂”的程度有所增长。
白酒产业由增量发展时代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让一些从业者对未来预期不强,更多人处在“谨慎乐观”的观望态势。中酒协调研显示,从业者认为未来白酒市场较为“乐观”的占比仅为14.29%。
02
判断、预判和方法
十年前,白酒行业迎来了史上最大一轮调整期。当时,行业高端遭遇重大打击,再加上渠道高库存爆雷,所有名酒都遭遇了股价腰斩,一直到2016年才走出低谷。
如今,白酒行业再次面临库存之忧,但其他复杂情况又叠加,行业调整压力不免让人忧虑。
中酒协副秘书长刘振国表示,与上一次深度调整不同的是,这一次重点在于中小企业和区域性品牌能否不被淘汰。此举考验掌舵人把握趋势、整合资源和突破创新、构建自身优势的能力。
另外,他看好中端产品的突围。刘振国预判,下半年随着中秋、国庆两节的到来,酒类消费市场将逐步恢复,价位在300元左右的中端产品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在他看来,这一轮调整是近几年来行业高速增长在消费、生产、流通等方面积累的大量问题和矛盾的集中显现,其他只是导火索,所以不可避免。
“无论是生产端的企业库存、还是流通环节的社会库存,其矛盾都已接近临界点,迎来周期性调整是必然,三年疫情仅仅是加速了调整的到来。”
对此,他提议,首先是关注区域白酒产业发展,淘汰低质产能;其次是关注白酒产区建设,为产区产能、品质、科技创新、文化等白酒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赋能;另外是关注国际市场布局,鼓励酒类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支持优质资本在酒类生产以及流通领域的并购、重组、整合等;关注数字化转型,鼓励酒类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关注流通模式创新,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精选
近期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一|键|预|览
扫一扫识别二维码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