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浅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广电1312朱婧怡摘(3页珍藏版)

作者:佚名      2022-04-05 09:57:46     235

《浅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doc(3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浅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广电1312 朱婧怡摘 要:As a ,the wine plays a very role in human .To some ,it is not only an ,but also a of a kind of .In and ,the of and wine have more and more .Due to the , , , , mode and norms, and wine a rich and .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 to the and wine , in order to avoid in cross- .Key words:wine ;;cross- 作为一种饮品,酒在现代人类社交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几乎渗透进我们每一个社交场合。

同时,它也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同的地区诞生了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蕴含着不同的酒文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客观物质存在,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延伸出了中西方酒文化的种种不同。有关于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畴。在中西方人民频繁交流的今天,酒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1. 酒文化的起源不同“酒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中国酒文化的起源有着各种传说,大致有以下几种: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但民间更多的是倾向于“杜康造酒说”,相传杜康是个放牧人,在放牧时不小心丢失装有小米粥的竹筒,半个月后失而复得,他意外发现小米粥已发酵成为醇香扑鼻的琼浆。于是杜康停止放牧中西方酒文化差异,创酒坊、酿美酒、开酒肆、售佳酿,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酒圣。而“杜康”也成了酒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酒神的说法,认为酒是古代聪明人用技术酿造而成的,所以普遍视仪狄或杜康为中国的酒祖;而在西方关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但出于对酒神的崇拜,西方人大都把酒解释为神造的产物,是属于人类的神赐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西方关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古埃及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里西斯发明的,希腊则是由酒神狄奥尼索斯带到人间来的。在这些传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酒神造酒说”。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众神之父宙斯与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然后由女神伊诺及山林众仙女们抚养长大。后来他流浪于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希腊,所到之处便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技术,于是酒便逐渐在欧洲大陆盛行起来。酒神带着他的随从四处流浪,所到之处便飘起了酒香。2.酒的种类不同中国的酿酒原料有高良、小麦、粟和稻谷等,这是因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即古代中国人的集中居住地。那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很适合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因此农作物长势好,农业较为发达。中国五谷粮食产量大,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食用,还有剩余,于是就被用来做酒,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米酒文化成了中国酒文化的代表。而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白酒历史悠久、工艺纯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与中国不同,大多数西方国家不是以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或商业为主,这是因为西方国家许多地方的土壤、气候等不适宜很多农作物的生长。

如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古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南部,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岛屿,土壤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即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这种地形、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因此谷类作物产量低,没有富余的用来酿酒。但是却对耐旱能力强的葡萄的生长十分有利。此外,形成葡萄酒品质的大多数精华物质存在于土壤深层的矿物质里,因此长在贫瘠土壤里的葡萄树把根深深扎入土壤,反而能结出更优质的果实。所以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首屈一指。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人可以大量地用葡萄来酿制葡萄酒并享用它,葡萄酒的酿造也就成了西方酒文化的代表。西方的酒种主要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葡萄酒、香槟、白兰地等。3. 酒器的不同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对于酒器都是相当重视的。饮酒时所用酒器的精美与适宜程度与人们对酒的重视和爱好有关。酒器文化作为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酒文化差异,酒器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形状以及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在我国古代,酒器通常称为“尊”。作为专名使用时,“尊”是一种敞口、高颈、圈足、饰有动物图案的盛酒器皿。除了“尊”外,还有“壶”、“爵”、“角”、“献”、“杯”、“盏”、“盅”、“危”、“彝”、“卤”、“罄”、“击”等各种各样的酒器。

每一种酒器都有自己的功用,形状不一。酒器的形状和酒类风味有很大的关联。因为不同形状的酒器容易使得酒与舌头的接触面积不一样,且口中所含酒量亦会受到影响,故酒的味道与酒器形状也有关系。这也是西方人选择不同形状和制作材料来盛不同酒的缘故。而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确切地说是他们喝酒的玻璃杯分工明确。虽说西方酒杯的使用有一项通则,就是不论喝红酒还是白酒,都必须使用透明的高脚杯。透明的高脚杯适宜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做到真正的品酒,不仅品其味,更要做到观其色,闻其香。杯子在品酒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只有使用正确的杯子,酒的特性才能被显露无疑。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使用杯子。如鸡尾酒杯,白兰地酒杯,香槟浅碟杯,酸性酒杯,白葡萄酒杯等。4.饮酒礼仪不同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中国人的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

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地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首要位置。而西方人引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尝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再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品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5.中西方对于酒文化的理解中国对酒文化的理解趋向于对酒赋予了它更多的感情色彩。儒家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核心,酒,常常被当做一种工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杯莫停的将进酒,为的是借酒避难。酒,能创造艺术,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不仅写诗如此,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亦如此。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西方人对酒的理解趋向权力的象征,赋予它高贵、奢华的形象。西方人眼里,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饮酒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在西方谁酗酒就会遭到谴责,大庭广众下喝醉会引来公众侧目而视。总之,酒一问世便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连。饮酒是全球人民共有的文化现象,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酒的存在。只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使之呈现出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民族特性。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源远流长。在中西方文化频繁交流、各方面都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了解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成功,最终有利于中西方人民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2清月.酒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3曲晓慧.酒文化之中西对比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4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4).5杜莉.中西酒文化比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1).6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7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8江丽蓉.中西饮酒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王守国.酒文化与艺术精神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国白酒门户网www.460.net.cn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