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白酒,蒸馏技术的中国化再创造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6-14 12:48:17     34
没有什么行业,比中国白酒,更喜欢历史。

在各家白酒酒企的宣传中,上必称仪狄、杜康,下必称李白、杜牧。

更有甚者,接轨史前部落。

洋洋洒洒,上下五千年。

这样的宣传,给消费者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中国白酒的历史就像中国的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可是有句话叫做“越炫耀什么,就越缺少什么”。

恰恰相反,在老祖宗留给中国人的诸多遗产里,白酒几乎算是最年轻的那一个。



作者|王正位
 



李白喝的酒,不是白酒

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就冲这句,你就知道诗仙喝的不是白酒。

唐代的度量衡,有大斗小斗两种,大斗大约相当于现在12斤,而小斗大约4斤。即便按小斗算,诗仙要是喝了四斤白酒,估计要坐时光机穿越回来抢救。

打虎的武松,上山前连喝了十八碗,那个也不是白酒。不然老虎肯定大喜过望:“这自助餐真讲究,还专门腌了腌再送过来”。

中国酒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发酵酒”和“蒸馏酒”两个时期。

《本草纲目》有关烧酒的记载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元朝以前,都是以发酵酒为主,酒精度比较低,和今天的黄酒类似。所以才有武松打虎的“酒壮人胆”,也有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


元朝之后,蒸馏酒的酿造法才传入中原。

但直到解放前,高度数的蒸馏白酒也一直不是主流。酿制白酒的酒厂少,喝白酒的也少。

文人雅士不喝白酒,连穿短衫的孔乙己,喝的也不是白酒。

没有战争,就没有蒸馏酒的流行

白酒蒸馏技术的来源,有好几种。

最靠谱的,还是蒙古人西征的时候带回来的。

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进行的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和埃及,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伊利汗国。

在阿拉伯地区,蒙古人征服了一切,唯独却被当地的酒征服了。这里的酒不再像自然发酵的马奶酒那么寡淡。而是像刀一样,从口腔顺着食道一直烧到胃。

这种霸道的酒,和“朝不保夕、刀口舔血”的战士正是天作之合。因此,阿拉伯烧酒就在蒙古大军中迅速风靡。


每一个残酷的年代,都是瘾品传播的黄金年代。烟草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口可乐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的肉体创伤和心理创伤,在当时唯有烈酒可以治愈。

而白酒在中国的真正流行,也正是近代中国另外一场漫长战争的结果。

随着南征南宋的蒙哥汗死在钓鱼城下,蒙古内乱。西征的旭烈兀回师中原,支持忽必烈称帝。阿拉伯人的蒸馏酒技术,就这样随着蒙古大军来到中国。

蒸馏技术,和木乃伊有关
 
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古埃及,法老和贵族最大的事就是死后制成木乃伊,以求万年不朽。

制作木乃伊,需要香树脂涂抹防腐。而香树脂就是埃及人民通过蒸馏松脂获得的。

地中海另一边的好邻居阿拉伯人,第一次把蒸馏技术运用在酒上,从此蒸馏酒就诞生了。

蒸馏酒技术的发明,不仅证明了阿拉伯人的创造能力,也把平淡无奇的世界变得色香味俱全。

阿拉伯人并没能因为这项发明高兴太久,蒙古铁骑就踏碎了这个国家。

作为俘虏,一部分阿拉伯人带着蒸馏酒技术来到中国,打开了中国蒸馏酒的篇章。

同样,这项技术也随着逃难的阿拉伯人民散落到世界各地。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荷兰的杜松子酒、法国的白兰地、苏格兰的威士忌、中国的白酒、俄罗斯的伏特加、古巴的朗姆酒,这些被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的不同酒种,都是师出同门的师兄弟。

中国白酒,蒸馏技术的再创造

华文明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她是世界文明的布道者,也在于她长期以来,一直以开放而包容的心态汲取其他文明的营养。

但是不管哪一种产物、理论,甚至宗教,只要来到中国,都会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佛教和儒家结合,有了禅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结合,有了毛泽东思想。

外来的蒸馏酒技术和中国本土曲药发酵工艺结合,变成了白酒。这种结合,也造就了白酒和其他蒸馏酒,最大的区别。

高温大曲入库发酵

所谓曲药,就是在传统白酒酿造过程中,混合在粮食中的发酵剂,让粮食转化成酒。中国还衍生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功能——产香。

而因为没有中国曲的增香作用,西方的蒸馏酒,多数通过橡木桶陈放,让酒来吸收木头的香味。 

白酒,中华文明的最佳载体

中国白酒有了大曲,有了香味以后,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白酒酿造工艺和中国各地风土人情、饮食风味的再结合,也就有了酱香、浓香、清香等香型的分类,也让白酒开始牢牢扎根于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而白酒中的酱香酒,更是大曲使用比例最多,香味因子最多、种类最丰富的酒类。

坤沙酱酒酿造工艺

白酒在中华文明的丰饶遗产中,并不古老,至今仍然充满着勃勃的生命力。

迎来送往,婚丧嫁娶,都少不了白酒。中国人几乎每一个重大的生活节点,都离不了白酒的参与。中国人的欢笑、幸福、悲伤,也都离不了白酒的陪伴。

它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外来文化深度结合的优秀产物,并在新的时代浪潮中,重新获得认可。

所以,“年轻”的白酒,不知不觉中,早就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最佳载体之一。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