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博览广场】汉制“五铢钱”等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6-09 10:09:49     34

博览广场

汉制“五铢钱”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铜币的一种。因其形制上有“五铢”两篆字,故得名。五铢钱最先铸于汉武帝元狩 5 年(公元前 118 年),后来的东汉、蜀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等都有铸造。而其中汉制五铢钱最为后来的古币爱好者、收藏者所珍视。

汉制五铢钱之所以被后人所珍视,是因为它是中国古代较健全的货币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原来,在武帝以前,中国古代尚无健全的货币制度,诸侯王和富商大贾纷纷私铸钱币,而钱币的形制和重量又不统一,造成币不足值,物价上涨,进而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而对汉代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造成很大的威胁。为此,中央政府虽然采取了明令禁止、改革币制等手段,但由于措施不力,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给社会秩序造成了更大的紊乱。面对这一局面,元狩 5 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成功地改革了币制。他们首先是废除了郡国铸钱的权利,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又命各地销毁以前各种旧钱,熔成铜,解交中央。同时,另铸一种轻重适宜、质量俱高的币面重量和实际重量完全一致的新钱即五铢钱。五铢钱保质保量,既具有流通性能,又具有储藏性能,由于铸造工本太高,使盗铸钱者即使盗铸也无利可图,加之严刑盗铸货币的法令的执行,长时期无法解决的货币制度紊乱的现象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出现了币值相对稳定的局面,从而在经济上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一,安定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促进了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在武帝铸造五铢钱以后的 700 年间,各朝各代都承袭汉制,形成了中国货币史上的五铢钱系统时期。而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制度趋于完善的标志,汉制五铢钱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人们的珍视和收藏。

五铢钱标准钱每枚重 3.25 克, 含铜量达90% 以上。后来历代所铸虽然同样标为五铢钱,但形制和份量轻重都有不同。五铢钱的铸造直到唐代武德 4 年改以年号名钱才最后结束。但直到清代,民间流通的铜钱中,仍有许多是五铢钱。可以说,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钱币。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与保养

紫砂文化是中国悠久的陶文化与茶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几个方面。品位高的紫砂壶往往是以壶为主体,融进其他艺术形式,形成神形兼备的艺术整体。江苏宜兴的紫砂艺术,以素质、素形、素色、素饰著称,素面素心、质朴无华,常使人对它情有独钟。宜兴紫砂壶,自明代开始直到今天,都沿袭了请书画名家参与紫砂壶制作的传统。诸多文人,如董其昌、郑板桥、陈曼生、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唐云等都曾参与书法、题诗、绘画、刻章,与陶艺师共同完成紫砂壶的制作。名家参与题诗作画和镌刻的内容,大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档次,成为“字以壶传”“壶随字贵”的收藏绝品,收藏家们不惜重金收藏的罕见藏品。最初将书画镌刻于紫砂壶上的是清代书画家陈曼生(1768 ~ 1822 年 ), 为“西泠八家”之一。他酷爱壶艺,曾设计壶样十八式,开创了紫砂壶的一代新风,被称为“曼生壶”。他开创了将书画镌刻于紫砂壶上的先河,自此使宜兴紫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有意思的是,紫砂壶的壶腰常有一些回文题词,耐人寻味和深思。如“清心明目”四字,随便从哪个字破读都成句,其意不变:“心清明目”“心明目清”“目清心明”“明目清心”“心目清明”等。也有的无论正读还是倒读都说的是一个意思,“可以清心也”“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以清心也可”等,生动地表现了茶的独特风韵和饮茶令人舒心怡神的奇特功效。还有的题词只可正反读,如“春螺碧如海”“海如碧螺春”;“芬芳透碧澄”“澄碧透芳芬”等。这种回文题词言简意赅,旨趣高雅,在品茗的同时,欣赏着这些题词,更让人香留齿颊,拍案叫绝。

紫砂壶的款识和铭刻也属于紫砂文化内涵的一部分。款识和铭刻是指镌刻在紫砂壶的盖内、壶底或把根处的制壶人的落款,用以表明它生产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这是判断紫砂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用楷书,清代早期用楷书与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凡是没有书款的作品其艺术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制作者的直接依据,但也不尽然。有的名师故去,他的家人、门徒仍然继续使用其遗存的印章;也有的高仿印章让人鱼目混珠。因此,判断紫砂壶的真伪必须综合其他方面,如器型、泥质、泥色、工艺、装饰等来加以认识,才不至于在辨认中出现偏差。在紫砂壶的保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使用新壶时,先用茶汤烫煮一下。这样既可以除去紫砂土味,还可以用茶汤滋养茶壶。具体做法是给紫砂壶加入净水,用文火加热煮壶,到水冒出鱼眼般的气泡时,再将茶叶放入壶中同煮。等茶水滚沸后倒出茶渣,再用清水冲刷干净,放在干燥处阴干后就可以使用。

其次,是经常使用的紫砂壶,在每次泡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以保持清洁,也防止积存“壶里茶山”。泡完茶除去茶渣后,若壶里的茶汤留在壶里阴干,日积月累会形成“茶山”,清洁不净,易生异味。不常使用的紫砂壶,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

再次,壶应经常擦拭,并用手不断抚摸,在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他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处阴干。这样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质本身的光泽。

世界音乐之都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不仅以其秀丽的景色扬名天下,而且还因其是华尔兹舞曲的故乡、是许许多多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而享有“世界音乐之都”的美称。

提起维也纳,人们一定会想起一连串的享有盛名的音乐家以及他们用毕生心血创作的音乐作品。远在公元 18 世纪,作为欧洲古典音乐中心和圣地的维也纳,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音乐大师及音乐爱好者。他们来到这里,便深深地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吸吮着沃土中的养分,开花,结果,使维也纳成了音乐家成长的摇篮。贝多芬,这位著名的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欧洲音乐史上最为杰出的音乐家, 17 岁时就来到维也纳拜莫扎特为师,潜心学习作曲,在这里他度过了大半生,给后人留下了《英雄交响曲》(即《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等不朽之作;莫扎特,这位奥地利土生土长的伟大音乐家,一生虽只走过 36 个年头,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这位被后人称为“音乐神童”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如《后宫的诱逃》《费加罗的婚礼》等,都是在维也纳写成的;还有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斯特劳斯,被誉为“歌曲大王”的舒伯特等等,都在维也纳留下了垂世之作。维也纳这个名字与许多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今,当你漫步在维也纳市区和街道时,到处可见一尊尊著名音乐家的塑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使你仿佛在浏览世界音乐家画廊。在维也纳,还有许多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街道、礼堂、会议大厅等建筑物。

维也纳有许多歌剧院和音乐设施,音乐家们在这里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其中最著名的是市内环城路上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这座古老的剧院距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当你走进这个剧院,100 多年前热烈的演出场面仿佛 可见。这是维也纳为数不多的几家上演歌剧和演奏古典音乐的剧场之一,每年除夕,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歌舞盛会,连国家总统和国宾也届时出席。在这里,约翰·斯特劳斯的名作《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是最吸引观众的节目。

如今,维也纳成了旅游胜地。每当旅游旺季,这里都要举办文化节,长至一个月,各音乐团体在这里演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歌舞,使世界各地的游客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点击    关注 

(本文选自《今日大同》2023年第四期)

审核:李 广    制作:王纪杪 

《今日大同》

  中共大同市委机关刊物

2023年第四期(总第339期)

编辑:大同市委《今日大同》编辑部

电话:0352-6033526、6033789

诚征参与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rdt2005@sina.com

公众号ID:jrdt2005      

           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jrdt2005@sina.com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