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推动宁夏白酒行业提质增效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6-06 21:51:33     46

宁夏市场监督管理厅 王宏亮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理性饮酒、健康饮酒的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白酒消费的选择上,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在我国各地都有饮酒之习,白酒生产幅员广阔、形态品种繁多、饮用者广泛,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嗜好性。但是,白酒又是高风险食品,酒类生产已成为食品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顺势而为 化危为机

白酒新国标及新细则的实施,意味着我国白酒行业将重新洗牌,行业竞争将更加白热化,一批规模较小,效益不佳,酿造工艺与设备设施不齐全,存在质量隐患的企业行将淘汰,加之国标及新细则明确规定、白酒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调香白酒只能叫配制酒,对年份酒的认定也做了严格规范,且白酒勾调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自身发酵产生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质,今后在白酒市场浑水摸鱼的企业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有破就有立,宁夏白酒企业要走出困境,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研发出货真价实、性价比高、风味独特的优势产品,就必须加大投入,加快自身挖潜改造,着力提升技术与工艺;必须立足本地销售市场和中低端消费人群,天人共酿,行业担当,传承与创新并举,保护与发展同行;必须树立质量第一、信誉为重的观念,下决心提高生产技能,严守行业操作规程,全力打造出属于宁夏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强化培训 示范引领

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做好“娘家人”,对酒企要扶上马送一程,从《食品安全法》《白酒良好生产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宣贯入手,督促酒企业主“守法度,知敬畏”,自觉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制度规章。要靶向性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通过互相交流,示范引领,在传承宁夏传统酿造工艺同时,积极与国内先进企业标准对标对表,引导其通过酿造技改和新产品研发,不断提升酿造技术和适应市场能力,着力解决地产白酒低水平、同质化严重诟病。要通过法律技能培训和组织其外出考察学习,逐步解决基层监管人员不会查、不敢查、不愿查的心理障碍和技术壁垒,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把隐患消除在萌牙状态。

正视问题 打扶结合

白酒行业入门容易做大难,做强做精更难。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技改和兼并联合之路,以资产为纽带,盘活存量,实施低成本扩张。小酒坊是大酒企的雏形,也是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和传统酿造工艺传承的摇篮,监管部门切不可因其产品高风险,为确保自己“不出事”,而限制其发展或一关了之。宁夏市场监管部门一定要按照“清理整治一批、规范发展一批、转型升级一批”的思路,督促酒企和酒坊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完善过程控制、出厂检验、标签标识和台账记录,彻底解决低水平、同质化严重问题,对产能逐渐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企业大开“绿灯”,助力其做大做强,倒逼那些生产条件差、粗制滥造、安全系数低、投诉举报多的酒企退出市场,杜绝“无知者无畏”的投机心理,以点带面,整顿和引领宁夏酒类行业健康发展。

文化铸魂 品牌溢价

 “酒是粮食之精华,文化是酒之魂魄”,白酒品牌之战更是文化之战,缺乏地域文化内涵的白酒企业很难做大做强,且酒企文化一旦形成,即是其它更优质,更低廉的白酒,也很难撼动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一是正确引导舆论,为地产酒、特别是宁夏生产的清香型白酒正名,要让消费者明白,不同的香型白酒体现着不同的风格特征,而这些风格的形成源于酿酒各自采用的原料、曲种、发酵容器、生产工艺、贮存、勾调技术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虽则各有千秋,但没有高低之分,且时代不同品类优势会自动更迭;二是正确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切不可将酒坊描写成脏乱差的代名词,更不要将误饮“燃料甲醇”说成饮用“不合格白酒”;三是地产白酒企业要报团取暖,要止损,不互损,互助不拆台,要利用多媒体积极发声,宣传产品,推介自己,紧贴乡村振兴战略,将自身发展与当地经济文化相结合,力争十年时间,培育富有宁夏特色的产品质量优、文化气息浓、品牌信誉高白酒品牌。

编审:董思文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