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行业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流言,而且很多错的离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盘点一下葡萄酒圈流传甚广的24个误解,不妨将本文收藏起来,下次喝酒时方可有备无患。
过了保质期的葡萄酒不能喝
葡萄酒没有保质期这一说法,只有适饮期。葡萄酒涵盖的风格类型很多,适饮期也从需要趁新鲜饮用的,到能陈上百年的都有。过了适饮期的葡萄酒依然可以饮用,只是没那么好喝了。
至于为何有保质期,是因为2007年以前,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酒,国家都强制葡萄酒标注保质期。那个年代国内对葡萄酒的认识尚不成熟,导致出台的法规不够合理。现在,依然有一些厂商和进口商保留了这一习惯。
挂杯的酒是好酒
中国白酒通常用挂杯来判断品质优劣,但对于葡萄酒,挂杯则受到酒精、甘油、糖分等的影响,而这些都和质量并无太多关联。
用了新橡木桶陈酿的就是好酒
确实有很多好酒都使用新橡木桶陈酿,但是,同样也有非常多的高品质葡萄酒没有用。所以,新橡木桶不是判断好酒的绝对指标。
新橡木桶使不使用,完全取决于葡萄品种和葡萄酒的风格。举个例子,很少见到使用新橡木桶的德国雷司令,勃艮第黑皮诺使用新桶的比例也通常在30%左右。
喝干型酒比甜型酒逼格更高
据不严谨的观察,甜渣党以初学者和顶尖高手居多。初学者对于甜酒会更容易接受,但顶尖高手在喝遍所有类型的葡萄酒后,返璞归真脱离了世俗观念,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葡萄酒。
所以说,确定要和顶尖高手讨论逼格吗?
螺旋盖的酒比软木塞的要差
很多高品质的葡萄酒,尤其是新世界的酒款,都使用螺旋盖。
这一偏见全世界普遍存在,甚至很多知道两款瓶塞各有千秋的人,喝到螺旋塞的酒仍然会心里不舒服,这主要因为螺旋盖开起来不如软木塞有仪式感。
葡萄酒喝前都要醒酒
只有少数年轻的精品葡萄酒需要醒酒,通常是那些具有陈年潜力的。对于日常饮用的葡萄酒,还是尽快饮用为妙,要是放在醒酒器里丧失了新鲜的果香,就得不偿失了。同时对于很多老年份酒的醒酒也是要小心为之,老年份酒进入醒酒器是为了过滤掉酒渣,同时散发掉不悦的瓶臭味道,通常这一过程的时间不宜过长。
白葡萄酒必须冰镇,红葡萄酒必须室温
离开环境温度谈冰镇都是耍流氓。比如在夏天30多近40°C的大热天,喝什么葡萄酒都要冰镇。同时要取决于酒的类型,大多数白葡萄酒的适饮温度在4-14°C之间,红葡萄酒则在10-18°C之间。酒体越重,越复杂的酒,适饮的温度就越高。
年份针对所有产区
经常有人说“1982年是个好年份”,仿佛1982年全世界的葡萄酒都很好一样。难道1982年全世界所有产区天气都一样?
年份好坏只具体到某一个产区,xx年份的xx产区很好。
好年份可以无脑买
当然不是。即使是极品年份,也会有酒庄酿出品质平平的酒。
差年份都要避免
同样当然不是。差年份凭借种植和酿酒水平酿出好酒的酒庄也比比皆是,而且差年份通常可以更快到达适饮期,更早享受。比如2007年份对于波尔多不是很理想的年份,但是现在的大多2007年份的列级酒庄已经达到适饮期,并且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11.
用重型瓶的酒好
重型瓶给人一种扎实的印象,有人认为这是高档酒的象征。可惜重型瓶并不能证明酒高档,尤其很多不良酒商将劣质葡萄酒灌装到重体瓶中混淆视听。但有些人矫枉过正,认为用重型瓶的酒庄都爱面子工程,酒质量肯定不好,这同样也是错的。
正确答案应该是,用什么瓶子和酒质没有任何联系。
起泡酒就是香槟
不是所有有泡的葡萄酒,都是香槟。只有法国香槟产区的起泡酒才能使用“香槟”的名字,其它地区的起泡酒使用的话,那就等着被香槟告上法庭吧。就连当初 iPhone 的金色款想命名为“香槟色”都被香槟产区警告,最后只能命名为“(土豪)金色”。
甜酒是因为加了糖或者蜂蜜
绝大多数国家严禁往甜葡萄酒里加任何额外的糖,当然不排除劣质的甜酒会人工加糖。常见的甜酒酿造手法包括将葡萄通过晚收、风干、贵腐菌侵染和天然结冰等方式脱去水分,从而将果汁进行了浓缩;以及在酒精发酵中途采取一定手段中止发酵,从酵母嘴里“抢”下一些糖分留在酒中。
-END-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葡萄酒圈部分谣言,你或者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中过招呢?赶紧发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