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食用商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任何进口产品都必须有标准的保质期。有人说,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规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当时的立法者对葡萄酒专业知识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酒文化的普及,1995年颁布的《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规定“贮存期超过18个月的食品,可以不标注保质期。“2007年实施的《预包装饮料及酒精饮料标签通则》也规定,酒精含量超过10%的葡萄酒或其他酒精饮料不需要标明有效期。因此,不用担心没有标明保质期的葡萄酒,没有保质期的它是否会有什么问题。葡萄酒有没有保质期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但事实上,在经常饮用葡萄酒的国家,他们一般不会采用葡萄酒保质期的概念,他们更注重葡萄酒的“饮用期”。
饮用期取决于葡萄酒的生存周期。葡萄成熟后,经过采摘、榨汁、生产加工、橡木桶陈酿等一系列酿酒过程,葡萄酒会经过酿酒师的强化。然后装瓶,此时葡萄酒将进入休眠期,它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贮藏环境。陈酿后,葡萄酒的品质会得到第二次的提升。陈酿后进入成熟期的葡萄酒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优秀的品质,而这段时间就是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期。因此,世界上90%的葡萄酒适合在1~2年内饮用,只有约4%的优质葡萄酒具有5~10年的陈年潜力,而只有剩下的1%的顶级葡萄酒具有10年的陈年潜力。一年以上的老化潜力。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葡萄酒(包括红葡萄酒)都会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品质的巅峰,之后会慢慢进入品质下降期。在葡萄酒较长的保质期内,有些葡萄酒是相对克制的。因此,在饮用期之前饮用,可能无法欣赏到葡萄酒成熟时所发展出来的风味,口感可能就不那么好了。如果错过了葡萄酒的饮用期,葡萄酒的口感就不会那么新鲜,口感也不会那么丰富,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同”的风味。这个时候,葡萄酒虽然还在保质期内,可以饮用,但已经失去了葡萄酒本身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给葡萄酒设定“保质期”,不如给它设定一个“饮用期”。葡萄酒是有生命的,从土壤气候的形成,到果树种植的下种、发芽、开花、结果、成熟,这是其中一个生命的过程;而通过酿造发酵培养与熟成,又是一个生命过程;最重要的是装瓶后,通过时间、酒体与空气的氧化,又将经过,生涩、成长、成熟、老态甚至死亡的一个抛物线式的生命过程。有的葡萄酒要十至二十年才能到达成熟期,才是它的最佳适饮期。
5.所谓的“变质”是怎样的
所谓的“变质”,可能是葡萄酒已经处于衰落期,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保存不当而造成酒质粗糙或变得酸苦有异味,因此不能说在保质期内质量没问题,过了保质期质量就有问题,不能喝了。事实上,无论保质期内或保质期外,如果已有不好的异味或淡如“潲水”,完全没有了红酒的特性,就不必冒险饮用了;若只是骨架松散,香气无踪,口感变得较酸,可以喝,但也失去品尝葡萄酒应有的意义。
6.过了保质期照样能喝
事实上,过了保质期的葡萄酒照样能喝。外国人的葡萄酒商标上,不标明保质期,没有保质期的概念。按国人的理解,在保质期以内的葡萄酒,应该是澄清的,不得浑浊,不得有沉淀,口感效果也应该是最好的。超过保质期的葡萄酒,可能出现浑浊沉淀,口感质量下降,但仍可以饮用。多年陈酿的红葡萄酒,如用赤霞珠、品丽珠葡萄酿造的干红葡萄酒,经过两年全新橡木桶贮藏,口味很硬,又苦又涩,必须经过10年左右或10年以上的瓶储,口味才能变得柔软。
7.贮藏注意事项
要求合适的温度,理论温度12度左右,7-18度都可以;要求避光,因为紫外线会使葡萄酒早熟避免振动;水平放置,保持软木塞湿润,防止空气进入,红酒氧化;避免过于潮湿,以防细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