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葡萄酒乃是舶来品,在重大场合不如白酒来得应景。其实,葡萄酒在中国发展已是历史悠久。
现在就让我们沐着充满中国风的诗词雅韵,来领略葡萄酒与中国文化的水乳交融吧!
公元前138年,西汉特使张骞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于是,带回了葡萄和葡萄酒酿制技术,葡萄酒酿制技术开始从波斯一代传到内地。在西汉中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得知葡萄可以酿酒,并将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了。他们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自西汉始,中国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人。三国时期,曹丕曾说过:“且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辞,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糜,善醉而易醒”。通过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人对于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性已十分熟悉。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就不再种植葡萄,而仅有一些边远地区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葡萄酒尚且属于珍稀之物。唐太宗李世民时重新从西域引入,葡萄和葡萄酒得到了广泛普及且酿造技术也已相当发达,塑造了一个上至天子满朝文武、下至平民百姓文人墨客,举国都在畅饮葡萄酒的辉煌盛世。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数王翰所作《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刘禹锡也曾为葡萄酒所倾倒:“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李白更是对佳酿赞不绝口:“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宋代葡萄酒发展陷入低潮,到了南宋时小朝庭偏安一隅,葡萄酒因为太原等葡萄产区已经沦陷,显得稀缺且名贵。从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中:“稿竹干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表明了当时葡萄酒的千金难求。元朝是我国古代葡萄酒业的鼎盛时期。元28年在皇宫中建造了葡萄酒室。当时的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各个艺术领域。元散曲家张可久在《山坡羊·春日》中写道:“芙蓉春帐,葡萄新酿,一声金缕樽前唱。锦生香,翠成行,醒来犹问春无恙,花边醉来能几场。”可谓是曲风清丽秀美之佳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葡萄酒……驻颜色,耐寒。”就是说葡萄酒能增进健康,驻容养颜。在大面积推广下,清末民初的时候,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饮品,在寻常的餐馆或者社交场合都可以看到葡萄酒的背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作的《赴淮舟行杂诗之六·相忘》写道:“短日千帆急,湖河簸浪高。绿烟飞蛱蝶,金斗泛葡萄。”
民权河南红
中国葡萄酒奠基者
一杯河南红 一生朋友情

点击图片进入河南红商城
坊五味 让您食之有味 食之有道 食之有康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