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茅台酒中,特别值得研究、品评的是“酱茅”系列和“珍品”系列的“交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茅台酒大致分为三档:内销、出口、特需。特需茅台是指为入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地特别制作的茅台酒,由于担负着外交、重大活动等待殊自的,酒的品质要好于一般茅台酒,而且这种酒不在市场上交易,得之不易。
1980年代的特需茅台酒,大致有2个阶段3个品种。最早的是浅黄釉色陶瓷瓶身的“黄酱”,出现在1983年以前;随后是五星牌深酱色瓶身被称为“酱茅”或“黑酱“,出现在1985-1986年;而级别更高的特需飞天牌浅黄釉色瓶身被称为”飞天黄酱“,在它们的瓶身烧制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因窖火变化而产生的瓶身颜色的差异,形成”变异“品种,这是很多茅台酒收藏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986年开始茅台酒厂面向市场推出了高端酒”陈年“和”珍品”系列,酒品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酱茅“,使得高端品质不再是”特供“和”专需“。这两个系列推出的意义可谓重大,如果说”特需“茅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别产物的话,那么”陈年“与”珍品“系列完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这两种东西在1986年完成了”交接“。
1987年前后,茅台酒的规格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的540毫升的规格,被500毫升全面替代。包装,也随之产生很大变化,需要详加分辨、研究。
1980年-1989年茅台酒的产量年份 产量(吨)
年份 产量(吨)
1980 1152
1981 1055
1982 1181
1983 1189
1984 1322
1985 1266
1986 1267
1987 1331
1988 1300
1989 1728